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绪论
第一章 美的探求
1 疏密得当
2 虚实相生
3 外实内静
4 内外通透
5 朴实淡雅
6 华丽装节
7 丽而不俗
8 气韵生动
9 音乐旋律
10 诗情画意
2 圆形住宅
第二章 平面分类
1 民居平面
3 纵长方形住宅
4 横长方形住宅
5 曲尺形住宅
6 三合院住宅
7 四合院住宅
8 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
9 环形住宅
10 穴居住宅
第三章 大木构架
1 蒙古包
第四章 形式集合
2 藏族碉房
3 窑洞
4 朝鲜族民居
5 东北民居
6 北京四合院
7 江浙民居
8 四川民居
9 云南一颗印民居
10 方形土楼
11 环形土楼
12 福建民居
13 广东民居
14 湘粤赣民居
15 皖南民居
16 晋陕民居
17 干栏式民居
18 维族民居
19 贵州石板房
20 井干式民居
21 白族民居
22 西北民居
第五章 村镇面貌
1 村镇选址
4 广场
3 死胡同
2 街道尺度
5 街景的变幻
6 牌坊
7 河道
8 桥
9 路棚
10 私用码头
11 祠堂会馆
12 公用空间
13 村镇举例——罗城古镇
14 环境
15 风水
2 坡屋
3 跨河建筑
第六章 分解构造
1 影壁
4 出挑
5 枕流
6 倚桥
7 越溪
8 敞棚
9 小天井
10 吊脚楼
11 民居的扩展
12 檐廊
13 厨房
14 室内设计
15 家具
第七章 艺术语言
1 艺术语言
2 序列
3 一致
4 均衡
5 韵律
6 对比
7 对称
第八章 细部装修
1 院门
2 窗
3 铺地
4 漏明墙
5 栏杆
6 屋顶
7 墙壁
8 水磨砖墙花纹
9 柱础造型
10 防火山墙
第九章 审美意蕴
後记
参考书目
索引
本书作者於近二十年来收集民居素材,对大陆有地方代表性的民居都作了调查。在此期间,作者还广泛阅读了中外学者在各个历史时期发表的有关传统住宅的书籍、文章。经过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在本书裏对民居作了最详尽的分类说明和精辟立论。它是一本文献资料,有许多可供建筑参考的素材;也是趣味的文字报导,能使读者在阅读中神游大陆;更是第一本全面论及中国传统民居的专书,其中包括大陆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绪论
第一章 美的探求
1 疏密得当
2 虚实相生
3 外实内静
4 内外通透
5 朴实淡雅
6 华丽装节
7 丽而不俗
8 气韵生动
9 音乐旋律
10 诗情画意
2 圆形住宅
第二章 平面分类
1 民居平面
3 纵长方形住宅
4 横长方形住宅
5 曲尺形住宅
6 三合院住宅
7 四合院住宅
8 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
9 环形住宅
10 穴居住宅
第三章 大木构架
1 蒙古包
第四章 形式集合
2 藏族碉房
3 窑洞
4 朝鲜族民居
5 东北民居
6 北京四合院
7 江浙民居
8 四川民居
9 云南一颗印民居
10 方形土楼
11 环形土楼
12 福建民居
13 广东民居
14 湘粤赣民居
15 皖南民居
16 晋陕民居
17 干栏式民居
18 维族民居
19 贵州石板房
20 井干式民居
21 白族民居
22 西北民居
第五章 村镇面貌
1 村镇选址
4 广场
3 死胡同
2 街道尺度
5 街景的变幻
6 牌坊
7 河道
8 桥
9 路棚
10 私用码头
11 祠堂会馆
12 公用空间
13 村镇举例--罗城古镇
14 环境
15 风水
2 坡屋
3 跨河建筑
第六章 分解构造
1 影壁
4 出挑
5 枕流
6 倚桥
7 越溪
8 敞棚
9 小天井
10 吊脚楼
11 民居的扩展
12 檐廊
13 厨房
14 室内设计
15 家具
第七章 艺术语言
1 艺术语言
2 序列
3 一致
4 均衡
5 韵律
6 对比
7 对称
第八章 细部装修
1 院门
2 窗
3 铺地
4 漏明墙
5 栏杆
6 屋顶
7 墙壁
8 水磨砖墙花纹
9 柱础造型
10 防火山墙
第九章 审美意蕴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式。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
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本次考察调研主要是对梅州地区的梅县、蕉岭两县的客家围龙屋这一客家民居的主要形式的考 察。梅州下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共六县一市一区,均为纯客 县。客家民系最后形成稳定与此, 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客家腹地。 围龙屋作为粤东客家地区最具代 表性的一种聚居式住宅,是梅州客家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 是客家人自中原、赣南、闽西至 粤东迁徙过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文化的结晶,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形式。 客家民居的形成 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 福佬民系共同构成广东三大民系。 客家人的祖先带着中原先进的文化历经 数百年时间迁徙至岭南。 对于客家人漫长的迁徙历史, 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 据罗香林教 授( 1900~1978,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 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头衔。)的研究,客家人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常用建筑图书目录1
序号 编号 书 名 单 价 备注 1 规范、规程 房屋建筑部分 (2002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8.0 2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实施导则 108.0 3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条文说明大全 (缩印本 )( 精) 150.0 4 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 (修订版 )( 精) 80.0 5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65 6 城市道路与桥梁施工验收规范 (修订版 )( 精)/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分类汇编 114.0 7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9.0 8 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15.0 9 GB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12.0
北方瓦房房顶坡度适中,一般不超过45度;南方因雨水多,坡度较北方房顶大。
瓦房,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一种素雅、厚朴、宁静之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建筑消失了,曾经的文化与美好,只能在照片中追寻雪泥鸿爪了。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赣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由于江西地区不同,所以对于马头墙称呼上也有不同,在赣语南昌地区把大型的青砖天井屋称为“土库”(本字为“土㲄”,音[tu-kuk],《玉篇·土部》:“㲄,土墼也。”),而外墙称之为三花三墙或者五花山墙、抚州地区则称之为翻爪屋(板爪屋)、上饶地区称之为垛垛墙、吉安地区则称之为墩子墙……外墙上采用磨砖对缝,墙体上一般采用三种砌法,最底层以条石砌(材料上有红石青石麻石),中间部分采用眠砖砌,上层部分采用丁斗砌。白灰压边做搏风线,南昌抚州宜春地区称之为墙头线脚,吉安赣州地区称之为白线,上饶景德镇九江地区称之为白布。
磨砖对缝
磨砖对缝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即将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等,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磨砖对缝的砌法,先用磨器把青砖磨平,砌时以江米米汤为粘合剂,使砖的缝隙弥合。
搏风线
赣派建筑马头墙外观上不同于徽派建筑的标志之一就是清水白线马头墙。由于各地工艺不同,所以造成江西各地清水白线马头墙也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来说依然是比较统一。
南昌抚州宜春地区做法,将墙头处1~2层丁斗砖,向外突出半寸至一寸,刷上白灰,使其较厚较宽,看上去有凸出感、饱满感,称之为墙头线脚、吉安赣州地区做法,将墙头处一层眠砖向外突出,刷上白灰,由于只有一层眠砖,从整堵墙体上看占比例较小,遂称之为白线、上饶景德镇九江地区做法则是直接在墙头处刷上白灰,覆盖面较宽,故称之为白布。
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
赣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
“理学名家”宅门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
王其钧,教授。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1996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伦多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后任自由撰稿人,专职从事建筑艺术书籍的写作,并任台湾大地地理出版社特邀记者和插图画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王其钧教授出版作品颇丰,代表作品有在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获1993年度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古建筑大系·民间住宅建筑》,该丛书荣获1995年中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总主编杨力
1951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原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组织撰写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学校艺术教育史》,承担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主要译著有《西方古代美学史》(合译)、《体验音乐》等。曾在《中国音乐教育》、《美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