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土建百科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是2016年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仁毅。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基本信息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春在一十年

前言文化创意时代

再造美好年代——中国当代家具设计

设计的决定

文化的价值

古董家具中的发现

文化的继承与再生

明式家具中的八个核心价值

文化在设计中的觉醒

设计的知觉

家具中的哲学观

从实用到无用一种文人特有的“隐寓”表现主义

曾经精致的年代

创意的时代

毁坏的年代

家具的意念

成就“中式设计”关键的十个重点

家具设计的创新与展开

自由的无畏

解构的发现

再造自然与有机的新时代

人体工程学与人的感觉

如艺术品般质感的执行力

静与境的真实

文化创新必备的十二个内容

创意改变时代的可能性

明式之外——在这个时代提出自己的新美学观点

挑战西方——对百年来西方家具文化观察后的学习和反思

设计的新开始、文化的再创造——记John Pawson合作项目之始末

时空中的穿透与流动——中国当代家具产业创新的经验

惊人平衡感的发现——赞直系列作品·2002

简单线条下一股“气势”的力量——大观系列作品·2006

竹的轻声——咏竹系列作品·2007

不灭与再生——无倦系列作品·2009

自然中凝固的诗——化境系列作品·2010

一段磨难的坚持,成就一个文艺的时代——青藤系列作品·2012

走向产业的未来

品味新人文——2004上海春在会所项目规划始末

创意与生活的新剧场——2008静安-愚园品牌空间设计方案

当代中式家具在产业与市场中的三种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种力量——与作者的对话

创意与设计

品牌与产业

文化与沉淀

后记2100433B

查看详情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宣泄家具

  • 常规 复合材质
  • 13%
  • 成都简爱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宣泄家具

  • 常规 复合材质 体感宣泄、击打宣泄、呐喊宣泄各一
  • 13%
  • 成都华鑫凯美佳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宣泄家具

  • 常规 复合材质 体感宣泄、击打宣泄、呐喊宣泄各一
  • 13%
  • 崇州市兰雨精工家具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浴室家具组合

  • K-15402T-C48 15300T-C48+15452T-0+2对15455撑脚 850mm
  • 13%
  • 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浴室家具组合

  • K-15404T-FH 15196T-FH+15452T-0+2对15455撑脚 850mm
  • 13%
  • 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野鸭

  • 地径3-5(cm),苗高1.8~2.0(m),冠幅1.2-1.5(m)
  • 江门市2022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野鸭

  • 地径3-5(cm),苗高1.8~2.0(m),冠幅1.2-1.5(m)
  • 江门市2022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野鸭

  • 地径3-5(cm),苗高1.8~2.0(m),冠幅1.2-1.5(m)
  • 江门市2021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野鸭

  • 地径3-5(cm),苗高1.8~2.0(m),冠幅1.2-1.5(m)
  • 江门市2021年5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野鸭

  • 地径3-5(cm),苗高1.8~2.0(m),冠幅1.2-1.5(m)
  • 江门市2021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文化设计

  • 画面设计制作,2厘米厚PVC雕刻造型,UV打印画面
  • 221.50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1-06
查看价格

田排气扇

  • 田排气扇
  • 1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4-04-16
查看价格

家具安装

  • 家具安装
  • 100000家具安装公司
  • 1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09-12-07
查看价格

东莞声威家具

  • 东莞声威家具
  • 0东莞声威家具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0-04-15
查看价格

文物鉴赏

  • 1、专业定制文物鉴赏2、规格:W2000×D1000×H760
  • 1张
  • 1
  • 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10-31
查看价格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以对当代家具产业现状的客观分析破题,剖析了当下产业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具体的实践来罗列解决方法,一切以经验来谈,从东西方的双重视角谈设计,一条“文化的主轴”贯穿全书。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体现家具设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查看详情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从文化鉴赏到春在创新文献

家具设计 家具设计

家具设计

格式:pdf

大小:1.6MB

页数: 7页

家具设计

中国古典家具鉴赏论文 中国古典家具鉴赏论文

中国古典家具鉴赏论文

格式:pdf

大小:1.6MB

页数: 1页

中国古典家具鉴赏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时间很长, 形式样式丰富多变, 一直都有着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 中 国古典家具的艺术成就, 对东西方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世界家具体系中, 它占有重 要的地位。 家具的发展,从最初的古人席地而坐,到慢慢床、屏、几、案,再到南北朝的高型坐具 陆续出现, 最后的元明清对家具的生产、 设计要求精益求精, 尤其是明清两代,成为传统家 具的全盛时期。 但是多数会选择喜欢明清的家具。 明清的家具有着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木材坚硬、纹 理优美等特点。备受家具收藏界的喜爱。 对于明清时期的家具制造业, 在中国古代家具历史中空前的繁荣, 大致上可归于两个原 因,一是城市乡镇的商品经济普遍发达起来, 社会时尚的追求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家具 的供需数量;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海运的开放有关, 硬质木材大量涌入, 使工匠们有发挥的空 间,竞相制造出

中国当代建筑大系:文化建筑基本介绍

中国当代建筑大系:文化建筑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建筑大系:文化建筑》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建筑大系:文化建筑作者简介

?祝晓峰,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上海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创办人。

查看详情

时评: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建筑创新的思想障碍: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如何延续并创新中国文化特色的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是:近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国内外舆论愈来愈多的关注和诟病。

一位国外同行最近说,“中国的城市建筑毫无自身特点”,“中国建筑设计急需考虑环境,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甚至是垃圾”。其实不仅在建筑界,而且在多种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此类议论,只不过没有这样尖刻、直白罢了。“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反映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破旧未能立新,在中国现代文化未能形成自己体系的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地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作为我们的取向和标准。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失语是文化领域中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在文艺、科技的某些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建筑创作方面,多年来西方流行什么,我们也流行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典型表现是所谓“欧陆风”)都曾经风行中国,当下,以“消费文化”作为载体的西方后工业社会文明的价值观也已经影响我们。景观空间、图像化建筑,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非线性”、“超三维”又成为一种时髦。在建筑创作中惟西方马首是瞻,以他人之新为新已成为我们的惯性思维。价值取向同质化、西方化在中国已蔓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现象,令人感叹,也使人感到无奈。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在文化界包括建筑界谈论“中国特色”的人多起来了,但事实是,赶时髦者众,认真思考者少。什么是“中国特色”,在很多人心里仍然是一个疑问。建筑界以至文化、科技界,至今仍然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科学艺术创新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认识,经常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中国经济崛起不等于文化崛起,“路在何方”?对于一部分建筑师来说,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价值取向同质化,再加以体制上的诸多原因,中国建筑师在很多方面无法享受与西方建筑师同样的“国民待遇”。行政权力的滥用和商业文化的不良导向,使得不少建筑师一直在看领导和开发商的脸色做设计。丹纳在他那本著名的《艺术哲学》中说过,“群众的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同质化的文化导向和低俗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一些有思想的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步履艰难,他们的“中国探索”很难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尽管我所接触的一些西方建筑师对此倒有不错的评价)。应该说,当前的创作环境十分不利于建筑创新。因此,我认为,改变价值取向同质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一方面需要中国建筑师的自觉、自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以及媒体的关注和反思。

建筑创新的前提:文化的自觉、自信

价值判断同质化、西方化与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它反映了我们对中西文化缺乏真正的了解,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走向缺乏清醒的判断。因此,对中西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历史、文化观,对于建筑创作十分重要。

需要动态、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历史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表现了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一面,以至严重阻滞了宋元直至近代的社会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梁启超所说的“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这种多元开放的格局,也一直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行。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走向、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在悠长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极为丰富、极具活力的哲学思想,至今仍闪现它智慧的火花,给全世界的科技文艺创新以重要启迪。日本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先生曾在《创造力与直觉》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东方思维——直觉对科技创新的特殊作用,并以很大篇幅阐述庄子的思想对他的研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也常说:“现在很多人欣赏西方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其实这种创造力也并非西方人所独有,2000多年前庄子的《逍遥游》所表现出来的天马行空般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使中国人,也使现代西方人惊叹不止。”当达文西还在研究透视、伦勃朗还在为光影效果苦苦探索的时候,青藤、八大已经超越时空,把人们引入了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调整心态,在现代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深度发掘,我们就会找到过去从未发现的思想闪光点,为我们构建新的中国建筑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低估以至否定其文化价值是片面的,也是不明智的。

反观西方,“以分析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文化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化的走向,但历史上没有一种文化能永远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分析为基础”是否更应该强调综合,“以人为中心”,走过了头,是否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影响可持续发展,造成人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带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矛盾?经历了200年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对这些问题以及对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中、西学者都在思考,不仅中国不少学者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清晰的分析评述,一些西方学者在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后,观点也有所变化。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但他同时也说:“在趋平的世界平台上虽然有将多元文化同质化的潜能,但它有更大潜能促发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亨廷顿更明确承认:“没有普世文化……世界正面临非西方文化的复兴。”可见,从根本上说,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是日益进步的人类的共同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应该看到,东西方文化正在重构,我们只有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思考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才有可能走出价值取向同质化、西方化的怪圈,使我们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从而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是中国现代建筑创新的思想基础。

当代建筑创新的基本点:“立足自己”

中国当代建筑的创新的基本点是“立足自己”。但是,“立足自己”不是自我封闭。相反,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需要对中西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和思考,互补共生、相反相成,立足自己、转换提升,从而实现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跨文化发展,这是一条向现代建筑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重点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

观点一:西方现代建筑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元综合体,有益的经验和思想常常包含在观念似乎完全相反的流派之中。因此,把一个时期、一个流派看成是西方建筑的全部,既不符合事实,也对创作有害。

观点二:要向西方多元化的建筑流派学习,学习他们在形式上的创新精神,但更需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重视理性分析的传统,这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传统,这对于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的建筑创作至关重要。实际上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观点三:前面已经提到,近几十年来,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以“消费文化”为表现形式的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从追求本原逐步转而追求“图象化”的倾向。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方开始进入一个“奇观的社会”:一个“外观”优于“存在”、“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艺术中的反理性思潮盛行,有些艺术家就认为“形式就是一切”,“只有作品的形式能引起人们的惊奇,艺术才有生命力”。他们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对于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对当今西方建筑、中国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整个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也许,和世界一样,建筑是矛盾的、复杂的、混沌而又不确定的,但如何来应对这种现象呢?建筑不是纯艺术,更不是一种“被消费”、“被娱乐”的目的物,建筑创作只有从建筑的本体出发,从一种社会责任出发,才不至于失去它创作的魅力和价值。

二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

观点一: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一对难解的结。在创作中如何借鉴传统,已成为我们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困扰。其实,从根本上说,现代与传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概念,传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以建筑论,脱离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审美取向,笼统地讲传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走不出“传统”的困扰。

观点二:那么,如何借鉴、吸收传统呢?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其应作多层次的、由表及里的理解。

形:形式、语言。意、理之外显。形式语言的表达是多样的,并在不断变化。

意:意境、心象。一种东方的创新性思维和审美理想。

理:哲理与文化精神,建筑创作之“道”——境界。

在创作中,不囿于形式,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现代语境下,以“抽象继承”(冯友兰语)的认知模式来吸收和借鉴传统,可能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建筑创作如此,其实,文艺创作亦如此。

观点三:因此,我不太欣赏“中国元素”、“民族特色”这类提法,我所说的“道”,即现代中国文化精神应该是一种既有独特性,又有普世性的价值体系。只有承载着这样价值体系的中国建筑文化,才能为世界所理解、所尊重、所共享,也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并且在跨文化对话中取得话语权。

三是传统≠中国,现代≠西方。我们的目标是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中国”的契合,寻找中国文化精神,力求在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过程,我国有不少建筑师已经从不同方向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值得关注。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文化自信自觉引领建筑创新,中国建筑师一定会以自己作品装点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城镇建筑中,圆“美丽中国”之梦。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的演讲)

查看详情

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建筑创新的思想障碍: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如何延续并创新中国文化特色的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是:近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国内外舆论愈来愈多的关注和诟病。

一位国外同行最近说,“中国的城市建筑毫无自身特点”,“中国建筑设计急需考虑环境,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甚至是垃圾”。其实不仅在建筑界,而且在多种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此类议论,只不过没有这样尖刻、直白罢了。“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反映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破旧未能立新,在中国现代文化未能形成自己体系的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地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作为我们的取向和标准。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失语是文化领域中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在文艺、科技的某些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建筑创作方面,多年来西方流行什么,我们也流行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典型表现是所谓“欧陆风”)都曾经风行中国,当下,以“消费文化”作为载体的西方后工业社会文明的价值观也已经影响我们。景观空间、图像化建筑,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非线性”、“超三维”又成为一种时髦。在建筑创作中惟西方马首是瞻,以他人之新为新已成为我们的惯性思维。价值取向同质化、西方化在中国已蔓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现象,令人感叹,也使人感到无奈。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在文化界包括建筑界谈论“中国特色”的人多起来了,但事实是,赶时髦者众,认真思考者少。什么是“中国特色”,在很多人心里仍然是一个疑问。建筑界以至文化、科技界,至今仍然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科学艺术创新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认识,经常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中国经济崛起不等于文化崛起,“路在何方”?对于一部分建筑师来说,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价值取向同质化,再加以体制上的诸多原因,中国建筑师在很多方面无法享受与西方建筑师同样的“国民待遇”。行政权力的滥用和商业文化的不良导向,使得不少建筑师一直在看领导和开发商的脸色做设计。丹纳在他那本著名的《艺术哲学》中说过,“群众的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同质化的文化导向和低俗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一些有思想的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步履艰难,他们的“中国探索”很难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尽管我所接触的一些西方建筑师对此倒有不错的评价)。应该说,当前的创作环境十分不利于建筑创新。因此,我认为,改变价值取向同质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一方面需要中国建筑师的自觉、自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以及媒体的关注和反思。

建筑创新的前提:文化的自觉、自信

价值判断同质化、西方化与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它反映了我们对中西文化缺乏真正的了解,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走向缺乏清醒的判断。因此,对中西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历史、文化观,对于建筑创作十分重要。

需要动态、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历史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表现了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的一面,以至严重阻滞了宋元直至近代的社会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梁启超所说的“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这种多元开放的格局,也一直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行。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走向、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在悠长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极为丰富、极具活力的哲学思想,至今仍闪现它智慧的火花,给全世界的科技文艺创新以重要启迪。日本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先生曾在《创造力与直觉》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东方思维——直觉对科技创新的特殊作用,并以很大篇幅阐述庄子的思想对他的研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也常说:“现在很多人欣赏西方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其实这种创造力也并非西方人所独有,2000多年前庄子的《逍遥游》所表现出来的天马行空般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使中国人,也使现代西方人惊叹不止。”当达文西还在研究透视、伦勃朗还在为光影效果苦苦探索的时候,青藤、八大已经超越时空,把人们引入了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调整心态,在现代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深度发掘,我们就会找到过去从未发现的思想闪光点,为我们构建新的中国建筑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低估以至否定其文化价值是片面的,也是不明智的。

反观西方,“以分析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文化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化的走向,但历史上没有一种文化能永远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分析为基础”是否更应该强调综合,“以人为中心”,走过了头,是否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影响可持续发展,造成人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带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矛盾?经历了200年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对这些问题以及对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中、西学者都在思考,不仅中国不少学者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清晰的分析评述,一些西方学者在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后,观点也有所变化。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但他同时也说:“在趋平的世界平台上虽然有将多元文化同质化的潜能,但它有更大潜能促发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亨廷顿更明确承认:“没有普世文化……世界正面临非西方文化的复兴。”可见,从根本上说,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是日益进步的人类的共同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应该看到,东西方文化正在重构,我们只有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思考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才有可能走出价值取向同质化、西方化的怪圈,使我们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从而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是中国现代建筑创新的思想基础。

当代建筑创新的基本点:“立足自己”

中国当代建筑的创新的基本点是“立足自己”。但是,“立足自己”不是自我封闭。相反,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需要对中西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和思考,互补共生、相反相成,立足自己、转换提升,从而实现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跨文化发展,这是一条向现代建筑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重点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

观点一:西方现代建筑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元综合体,有益的经验和思想常常包含在观念似乎完全相反的流派之中。因此,把一个时期、一个流派看成是西方建筑的全部,既不符合事实,也对创作有害。

观点二:要向西方多元化的建筑流派学习,学习他们在形式上的创新精神,但更需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重视理性分析的传统,这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传统,这对于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的建筑创作至关重要。实际上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观点三:前面已经提到,近几十年来,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以“消费文化”为表现形式的后工业社会,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从追求本原逐步转而追求“图象化”的倾向。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方开始进入一个“奇观的社会”:一个“外观”优于“存在”、“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艺术中的反理性思潮盛行,有些艺术家就认为“形式就是一切”,“只有作品的形式能引起人们的惊奇,艺术才有生命力”。他们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对于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对当今西方建筑、中国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整个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也许,和世界一样,建筑是矛盾的、复杂的、混沌而又不确定的,但如何来应对这种现象呢?建筑不是纯艺术,更不是一种“被消费”、“被娱乐”的目的物,建筑创作只有从建筑的本体出发,从一种社会责任出发,才不至于失去它创作的魅力和价值。

二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

观点一: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一对难解的结。在创作中如何借鉴传统,已成为我们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困扰。其实,从根本上说,现代与传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概念,传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以建筑论,脱离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审美取向,笼统地讲传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走不出“传统”的困扰。

观点二:那么,如何借鉴、吸收传统呢?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其应作多层次的、由表及里的理解。

形:形式、语言。意、理之外显。形式语言的表达是多样的,并在不断变化。

意:意境、心象。一种东方的创新性思维和审美理想。

理:哲理与文化精神,建筑创作之“道”——境界。

在创作中,不囿于形式,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现代语境下,以“抽象继承”(冯友兰语)的认知模式来吸收和借鉴传统,可能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建筑创作如此,其实,文艺创作亦如此。

观点三:因此,我不太欣赏“中国元素”、“民族特色”这类提法,我所说的“道”,即现代中国文化精神应该是一种既有独特性,又有普世性的价值体系。只有承载着这样价值体系的中国建筑文化,才能为世界所理解、所尊重、所共享,也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并且在跨文化对话中取得话语权。

三是传统≠中国,现代≠西方。我们的目标是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中国”的契合,寻找中国文化精神,力求在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过程,我国有不少建筑师已经从不同方向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值得关注。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文化自信自觉引领建筑创新,中国建筑师一定会以自己作品装点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城镇建筑中,圆“美丽中国”之梦。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