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 1
1.1 原始人的建筑遗址 / 1
1.2 室内空间 / 2
1.3 陈设和家具 / 5
第2章 奴隶社会时期 / 7
2.1 建筑概况 / 7
2.2 建筑装饰和室内空间 / 10
2.3 家具 / 12
2.4 陈设 / 14
第3章 战国秦汉时期 / 16
3.1 建筑概况 / 16
3.2 室内空间和室内设计 / 20
3.3 家具 / 25
3.4 陈设 / 31
第4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34
4.1 建筑概况 / 34
4.2 室内空间和室内设计 / 37
4.3 家具 / 41
4.4 陈设 / 45
第5章 隋唐五代时期 / 49
5.1 建筑概况 / 49
5.2 室内空间和室内设计 / 54
5.3 家具 / 57
5.4 陈设 / 63
第6章 宋辽金时期 / 67
6.1 建筑概况 / 67
6.2室内空间和室内设计 / 72
6.3 家具 / 74
6.4 陈设 / 77
第7章 元明清时期 / 82
7.1 建筑概况 / 82
7.2 室内空间和室内设计 / 95
7.3 家具 / 103
7.4 陈设 / 115
参考文献 / 1232100433B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计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书结合专业特点,依照建筑专业对建筑设计史的要求,精选了建筑概况、室内空间和室内设计、家具及陈设等内容,形成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本书简要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建筑室内设计的主要历程,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室内设计的形成、发展、风格特点,室内陈设与家具等。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及从事室内设计人员使用。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有电子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组成 (一)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
山西古建筑集团,北京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筑分支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中国古代建筑有这些啊: 清代建筑: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
中国古建筑设计原理及其艺术魅力——评《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产生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底蕴渗透在各个领域,独特的建筑文化就是众多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历代建筑在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设计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明显的木质结构特点,这些木质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自然风化或者人为破坏,有许多依然还留存于世.虽然可能有些地区建筑材料的使用存在差别,但是从建筑形态文化、审美文化等方面折射出来的建筑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深深影响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体系形成.我们不能仅仅使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尘封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这些优良的结构设计与漂亮的外观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扬光大.
本课题成果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庙学制度”。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史料与调研成果,揭示研究对象产生发展的过程,代表性规划结构,主要设计理念及其背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层面的推动因素,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教育建筑规划设计的思想精髓与代表性设计方法。以此成果为依据,将中国古代教育建筑设计与西方古代教育建筑设计相比较,全面展示古代教育建筑设计在世界建筑历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其对于我国近代,以至于当代校园规划理念的影响作用。课题系统调研了古代数百校园设计案例,对其建造过程、发展演变、基本规划格局、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相关设计图档进行考据、整理与修复。共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6篇,建筑史学与校园规划领域顶级会议论文3篇,结题或在研硕士学位论文4篇,以所有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课题组正在撰写专著《“庙学制度”与中国古代校园设计》,系统总结这一研究成果。本书是从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领域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校园规划及教育建筑设计的著作,是目前在这一特定视角下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建筑与校园设计的典型形式“庙学”,最完整、最系统化的一次整理与研究,亦将丰富与充实理论界关于“庙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本项目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史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将对于本领域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将提供目前最完整的一套图档与史料数据,利于相关课题研究的开展。 2100433B
灰土基础有哪些简史?
灰土基础是由石灰、土和水按比例配合,经分层夯实而成的基础。灰土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含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限度后,灰土的强度反而会降低。这是因为消石灰在钙化过程中会析水,增加了消石灰的塑性。灰土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南北朝公元6世纪时,南京西善桥的南朝大墓封门前地面即是灰土夯成的,北京明代故宫大量应用灰土基础。灰土基础的优点是施工简便,造价较低,就地取材,可以节省水泥、砖石等材料。缺点是它的抗冻、耐水性能差,在地下水位线以下或很潮湿的地基上不宜采用。
简史
三大殿的台基下部即用灰土夯成。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对灰土的用料配合比和施工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北京400多年前的城墙基础收集到的灰土,抗压强度达5.8兆帕以上,容重达2300公斤/米3.1971年,从1677年在北京建造的古墓后墙上取下的灰土块,经烘干后抗压强度达10兆帕,其形变模量达3880~5280兆帕。灰土材料还可用于一些水工构筑物。陕西三原县清龙桥的护堤即是用灰土建造的。北京故宫后门外的护城河石护岸后面,有一道用灰土造的衬里,顶面厚1米,底面厚1.7米,表面坚硬似花岗岩。它不但能抵抗后面的土压力,同时也能起到防止渗漏的作用。1949年以后,中国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中,广泛采用灰土作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80年代,采用灰土作为基础的房屋已高达6~7层。此外,在地基处理工程中,灰土不仅作为一般基础的垫层材料,也有用作挤密桩,加固地基的土壤,称灰土桩。用灰土做游泳池四壁的衬里能防止池水渗漏。
化学反应
石灰是氧化钙(生石灰)和氢氧化钙(消石灰)的统称。不论生石灰、消石灰,水化后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硅或三氧化二铝以及三氧化二铁等物质结合,即可生成胶结体的硅酸钙、铝酸钙以及铁酸钙,将土壤胶结起来,使灰土有较高的强度和抗水性。灰土逐渐硬化,增加了土壤颗粒间的附着强度。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作者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
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