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⑵。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2100433B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
“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死亡”——这句话在建筑史上是有所记载的,史实如下。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
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一股新思潮也开始登上西方建筑舞台。晚期现代主义的一些特点:技术畅想、极端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
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_白天鹅宾馆
501/2011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24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11)01-0005-05 摘 要 白天鹅宾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建设的 大型公共建筑物。在全面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设计的同时,将岭南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完美 结合。通过对建筑空间、型体、细部进行分析研 究,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 现代性意义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现代主义建筑 岭南文化 现代性 白天 鹅宾馆 Abstract W h i t e Sw a n H o t e l i s t h e construct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in China afte
迷失的建筑帝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辉煌与悲剧
老实说,《迷失的建筑帝国》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有那么一点艰涩。若不是小巧的开本和并不巨大的篇幅让它捧在手里不会令人“本能”地感到太过沉重,仅凭引经据典的正文之后那长达27页的参考文献目录,就足以吓退大多数读者。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喜爱建筑,或者那些从事着相关职业的人们来说,出于对“压力”的畏惧而与迈尔斯的这本书失之交臂又着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