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编 范畴研究
论“园林”
论“绿化”
论园林“现代化”
第二编 专题研究
“中而新”:新中国园林营造理念及其反思
“苏联经验”:中国园林现代化之得与失
“绿化祖国”:新中国的园林绿化愿景(1)
“大地园林化”:新中国的园林绿化愿景(2)
“园林革命”:“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下的造园
“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新时代愿景
第三编 个案研究
“农业学大寨”:山西省大寨村景观变迁研究
“百年辛亥,一方园林”:武昌首义公园历史变迁研究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2100433B
赵纪军老师的《中国现代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一书是以园林的名词开篇的。首先,他抓住了中国现代园林中的几个主要关键词,详细论述其涵义、内容与范围,并涉及相关的“景观”、“造园”等名词,左右论衡,以层层剥皮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加以剖析,扫清了对现代园林概念论争的障碍,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可算是一篇较为详细的正名之作。
赵纪军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风景园林博士(Ph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的研究,并对20世纪以来的近现代园林与景观现象有较多研究。曾先后担任《中国近代园林史》、《南浔近代园林》编委。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 不管是谁, 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 所感染。 而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相互之间的影响愈来愈深, 纯粹古典形式的中式 园林不复存在了。你也许看不到长廊侵雨、有亭翼然的场面,领略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意境,但是它的一些精髓却留了下来。 “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统 一,重视空间问题, 空间意象往往还有象征性、 模糊性和抽象意义。 而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 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营建过程中, 为世人所惊叹, 并逐渐地运用在所谓的现 代风景园林之中。 1 现代风景园林 现代风景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 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 主要采用与现代 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 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 以现代城市广场、 道 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 讲究人工改造
浅析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1 浅析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摘要:中国园林体系若要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保持重要地位,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仅靠现有的古典园林是 不行的,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才是硬道理。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的现状进 行分析,结合国内造园实例阐释现代园林的表现形式及确立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中国古典园林花了数千 年的时光赢得“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因此,现代园林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从原 始的自然环境发展到人工化的自然环境,再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也是继承古典园林 “与自然相互交融”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相信中国现代园林体系经过形成、发展、成熟之后能够再次到 达世界园林的巅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人工环境; 发展方向 ; 现代化园林体系 ;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现代中国园林的进步, 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园林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在林业经济学的定位方面,李书昭(1985)认为林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林业从农业经济学和工业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部门经济学,皮特·H·皮尔森(1992)认为林业是管理土地和森林的一门应用科学,是为了社会性的目的而管理森林。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学也只是定位于应用性、实证性研究,更为主动的仅仅是学术战略性研究,即从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林业经济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说,也就是将理论经济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林业经济系统,或者对系统内的新问题、新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并说明。
在林业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按时间顺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978年,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运行完全依赖于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进行林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当然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它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观察分析,研究林业经济生产中出现的大量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就是研究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关规律和发展的必然性。如果说林业生产活动有其理论指导的话,也是完全照搬前苏联的一套计划制度。事实上这个阶段内不存在林业经济的理论研究,或者充其量只是林业生产领域的依赖于实践经验生产管理。当然,这种生产指导及其产值的完成是在国家宏观国民经济计划的前提下进行的,主要考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木材及其林产品的需求量。在第二阶段,指政府确立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开始到现在。这个阶段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而指导林业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西方经济学被引进代林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并成为进行林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至于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李书昭(1985)认为林业经济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以经济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应从宏观经济学观点结合林业的自然规律来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林业经济的微观领域,要研究从采种、育苗、植树造林、采伐利用、森林保护到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和管理体制、经济核算均是林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加拿大的皮特·H·皮尔森认为,很显然,我们不能把林业从作用于其他活动的经济力量中分离出来。对森林游乐、美化环境和生态效益以及木材生产需要的强度和种类的增加,使得对人类多种需求的选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这正是林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因而林业经济理论必须回答就如何管理和利用森林做出决策,同时还须考虑林业经济活动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邱俊齐教授(1982)认为,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对森林资源的认识;②对林业生产特点的认识;③对要素配置特点的认识;④对各种经营模式的认识;⑤对林产品市场的规律性识别;③政府对林业的宏观管理行为的认识等。
误差理论的应用与研究,已经历2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生产与科技而并行发展,总体进程可分为经典误差理论和现代误差理论两个阶段,经典误差理论以严格统计理论为基础,主要限于以随机误差为对象的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暴露出它存在许多不足现代误差理论则以传统理论与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多种性质不同的误差为对象的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分析误差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漫长过程,可以看出始终困扰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处理测量数据隐含的系统误羌初期的经典误差理论仅有误差这个概念,而且是采用统计理论来处理测量结果和进行误差评定,很显然这是认为测量数据中只存在随机误羌但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一些著名科学家发现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不仅仅是随机误差,而且还有其他因素,提出了误差的可分性,即将误差进一步分为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等三类,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即剔除粗大误差、修正系统误差,而用随机误差统计参量来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从误差的单一性发展到误差的可分性,这是误差理论的重要进步虽然它对系统误差的处理还不完善,特别是还不能发现所有的系统误差,在测量结果中仍存在系统误差影响,但它明显提高了测量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误差评定的可靠性。
本世纪中期,随着测量准确度的不断提高,对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科技工作者在深入研究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处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误差转化概念,即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些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可以互相转化,其中特别是将系统误差进一步分为己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两类,并给出相应处理方法即对己定系统误差进行修正,而对未定系统误差则计入测量结果的精度评定,这是误差理论又一次重要发展,并由此必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在测量结果的精度评定中必须包含随机误基转化后的随机误差和只知误差限的未定系统误差,对这些误差需用一个误差数值来表示,为此必须进行误差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