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范围内的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城市信息基础架构与城市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使得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作出更明智的决策。本章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体系架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总体蓝图和集成框架。在此基础上,突出“统一规划、集中管控、共建共享、资源协同”的特征,建设包括应用与发展层、平台与资源层、网络与感知层的智慧城市目标体系架构。其中,应用层是目标,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最终体现;平台与资源层是核心,是智慧城市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的关键环节;网络与感知层是基础,是智慧城市业务运行、信息交互和信息采集的基础平台。各层之间协同一致,互相促进。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基本信息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模型架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型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4个层级构成。感知层主要侧重于信息的感知和监测,通过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透明、全面地获取各类信息;网络层由覆盖整个城市范围的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和物联网融合构成,实现各类信息的广泛、安全传递;平台层由各类应用支撑公共平台和数据中心构成,实现信息的有效、科学处理;应用层则涵盖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智慧小区、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商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融合应用。这些应用与城市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区域竞争力紧密相关,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感知网络

建设全面覆盖、集约共享的城市感知网络,能为上层各类智能应用系统提供视频、数据、位置、环境等多种类型的整合感知信息。

不断完善、拓展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高速接入,并通过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建设,为各类智能化应用、企业和公众提供全面覆盖、透彻感知的信息通道。

智慧城市的运行需要从城市运行的现场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各类数据和信息。智慧城市的感知一般分为以下4类。

(1)身份感知

身份识别网络。在城市公共场所建立标准统一的射频识别感知网络,推广射频识别应用范围,实现对城市移动物体的身份识别。

(2)位置感知

通过定位技术的行动装置找出使用者所在的位置,并根据位置提供使用者所需的相关应用服务。建设各类位置感知网络,实现对移动物体位置的精确感知,扩大交通运输工具的位置感知应用范围,促进卫星定位系统在移动物体位置感知领域的应用。

(3)图像感知

通过摄像头对物体的表征及运动状态进行感知。

(4)状态感知

利用各种传感器及传感网对物体的状态进行动态感知。根据各行业领域的需求,鼓励各行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推动工矿企业、商贸物流、办公场所和住宅小区等感知网络的应用。

智慧城市的感知层要针对以上4类感知,统一规划、统筹部署4类传感器。建设身份感知网络,进一步推广RFID的应用范围,在RFID应用热点区域部署RFID读写器公共网络;建设位置感知网络,推动卫星定位系统在运输工具上的进一步应用;建设图像感知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场所摄像监控网络,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对城市公共场所的全方位覆盖;建设状态感知网络,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控网络,实现环境监控网络对大气、园林、海洋等环境的整体监控。要根据应用带动的原则,鼓励各行业物联网应用的深入发展,推动工矿企业、办公场所和住宅感知网络的部署。

通过身份、位置、图像和状态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形成覆盖城区电网、交通、城建、企业、医院等重点区域和设施的智能互联感知网络,为城市的安全与应急、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医疗卫生和文化旅游等部门提供智能化物联网网络平台;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有机互联,从信息汇聚阶段向协同感知阶段和泛在融合阶段迈进,实现“人—人、人—物、物—物”的智能化融合,发展智能化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有效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促进生产管理、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向精细、动态和全面感知的方向发展。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通信网络

高速泛在的通信网络将为智慧城市提供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让各种数据、语音、视频、图像等都能不受约束地在其上实现城市内外的有效配合。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将“站在全球高度,走在世界前列”,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信息化发展的宽带化、无线化、综合化、智能化、个人化趋势。将在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和业务网络,以满足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种信息通信业务需求,最终使智慧城市的通信网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宽带多媒体信息通信网络。

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建设将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1.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以电信运营商全业务发展和3G建设为契机,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基础网络,实现固定宽带接入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从网络到业务的融合,鼓励通信网络向IP化、光纤化、无线化、智能化发展。

(1)加快城市接入网光纤化进程,大力推进“光城计划”

利用EPON、GPON等实用技术,结合无线移动通信等手段,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发展多种模式的光纤宽带接入。加速接入网络的“光进铜退”进程,在城市地区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步伐,力争实现“100Mbit/s入户、1Gbit/s入楼、TGbit/s出口”的目标。

(2)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

要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健全农村通信服务体系,实施涉农信息平台内容开发与应用,提供更加贴近三农的信息服务。

(3)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将宽带战略上升为国家行为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成果,宽带普及率每提升10%可以直接带动GDP增加1.4%。布鲁斯学会的研究则显示:宽带普及率每增加1%,能够直接拉动就业率上升0.2%~0.3%。在宽带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为全社会带来高达10倍的回报。发展宽带不仅是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而且也是推进信息化、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同时,实施国家宽带战略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智能化,实现“两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宽带网络在信息传递速度、传递范围、传递成本和弥补地区间“数字鸿沟”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现代化意识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且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宽带基础网络建设,一是要聚焦光纤宽带网络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宽带在城镇地区的普及,加快宽带网络在企业、家庭、学校、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的推广应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宽带向农村地区的延伸,为乡镇提供良好的宽带上网条件,使农民享有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要继续推动网络升级,积极推进核心网智能化、接入网宽带化、承载网IP化、业务网综合化,加快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升级演进的步伐;四是要提高城域网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实现网络的可管可控。在建设高速宽带网络的同时,要注重网络安全建设:一是通过基于IP的网络安全管理将基础网络、业务网络、支撑网络实现可管可控,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二是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加强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宽带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跟踪研究,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开展应急保障演练,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体制和应急协调机制建设。持续开展各类信息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四是积极推动电信设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化和检验体系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

(4)促进3G网络建设

构建以3G WLAN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无线宽带网络,在商业区、交通枢纽、行政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加快新建Wi-Fi无线热点,逐步与3G网络一起构成无缝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继续加快TD-SCDMA产业化步伐,推进TD-SCDMA增强型技术产业化和网络部署,加强TD-LTE技术研发和国际标准竞争,推动TD-SCDMA长期发展和向4G演进。

(5)构建以IPv6为核心的全新互联网架构,平稳有序地组织网络和业务过渡

建立面向商业应用的IPv6网络,研究市场、业务、服务过渡策略,保证网络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可赢利的商业模式,实现IPv6用户的规模发展。

2.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随着我国电信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趋势也日趋明显。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信、娱乐、教育、医疗、商务等综合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和强烈,产业趋势迫使电信企业进一步加强了自身服务的丰富性、实用性与时效性。互联网与电信网实际已经高度融合,伴随着电信市场的机遇与整体的大背景,“三网融合”的实施进程逐渐加快。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明确,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关键时期,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现已基本具备。

面对新的历史契机:一是要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实现统筹规划、升级改造和共建共享,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二是加大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三是要加强产业链合作,从保障用户权益出发,维持用户使用感知的稳定角度,营造双向进入的和谐竞争环境。在合作沟通中,从管理与运营的优势出发,发挥各自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重在建立合作共赢的运营模式和合作机制,避免国有资产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四是要构建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管理高效的监管体系。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信息资源

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数据交换平台、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推动城市信息化的集约建设,逐步实现各应用系统在IT基础设施层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层面的统一交换、应用集成层面的协同整合、安全与运维层面的集中保障。

1.统一的公共平台

智慧城市统一的公共平台基于云计算建成。智慧城市云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能够体现出基本服务理念的底层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服务和管理云的建设,能够体现出创新和示范作用的GIS云、视频服务云、数据库云、物联网云及容灾云等的建设。同时,能够结合服务的理念,在技术实现以及商业模式上,建设符合当今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多层次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总体上看,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架构主要包括3个部分。

(1)云服务基础设施

提供即需即得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

(2)智慧城市云基础服务

提供城市信息化建设最基础的服务支持,包括数据库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以及包括统一身份认证、信息检索、Web服务、Email服务等在内的基础信息服务支持等。

(3)业务服务

提供包括智慧城市园区管理、企业服务、政务服务、物联网信息处理、容灾等多种业务服务支持。

2.共享的信息资源

以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交换平台为核心,统筹管理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电子政务运维与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中管理及维护。为此,城市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数据交换平台”、“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4个子项目。

(1)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以确保全市信息化设施共建共享、集中管理维护的全面实现为目标,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维护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全面保障城市信息化过程中“集约化”建设思路的落实。

(2)数据交换平台

以规范信息交换方式,全面提高跨机构的信息协调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数据交换平台的接入部门范围,为现有各系统的异构信息资源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协同应用。

(3)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

以为政府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城市基础信息服务为目标,持续完善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与信用信息等重点数据库建设,依托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的信息系统,实现完善的城市公共信息采集、整合和发布机制,构建面向公众的、集约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4)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

城市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目的:结合未来城市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的实际需求,构建分类科学、条理清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及相关的制度、标准等,为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规范。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应用体系

以新兴产业发展、智慧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两化融合为主线,从行业、园区、企业三方面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以产用结合为手段,一方面,发挥新兴产业、智慧产业对经济发展、城市运行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依托应用支撑公共平台的数据整合共享与业务协同能力,统筹规划推进大规模智慧应用项目建设,选择安排一批社会民生效果明显、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条件较成熟的重点智慧示范工程,以政府智慧应用建设和采购启动市场,鼓励企业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型民生服务,逐步建成智慧政务、智能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智慧小区、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商业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并通过系统之间的智能融合,将各应用深度逐渐从部门级提升至城市级。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保障体系

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和法制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组织、政策、资金等保障到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有机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改善民生相结合。

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细化规划方案,开展交流合作,努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开创转型惠民发展的新局面。在财政政策上,要细化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做到有重点保障,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杠杆效应;在投融资政策上有所创新突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在人才政策上加大培养、引进、使用各环节的扶持力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面人才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标准规范体系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构建以应用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标准战略,加快智慧产业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以研制标准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鼓励城市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研制活动,影响并掌握与智慧城市实施相关的各类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扩大智慧城市标准的话语权,抢占标准制高点,确立在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地位。

(1)以研制标准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发展要充分依托具有相关技术研发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实际需求,推动在核心关键技术及产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智慧技术创新体系,支撑智慧城市的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

(2)突破相关领域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针对智慧城市技术和运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射频识别、传感器软硬件、传感网关等物联网技术,光通信、光网络平台等网络通信技术,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管理等云计算技术,智慧应用、应用网关、平台管理、分析优化等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技术领域,部署一批技术研发重大专项,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快智慧应用和产业发展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特别在传感器网络、云计算、数据整合与挖掘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

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化信息技术产业变革浪潮,加强对外开放,整合利用全球智慧和资源,欢迎国际领先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国际前沿技术,以国际水平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城市规划、服务、管理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面向国际需求输出自主研发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查看详情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地图沙盘模型

  • 材质:高密度防火板、亚克力、ABS板、真石漆等颜色:白色、仿真色、投影色比例:1:500-1:100000制作主要工艺技术:三维雕刻技术、机械精密雕刻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静电植绒技术物理特点:包含建筑模型、道路交通模型、山体模型、草木模型、河流湖泊模型
  • 定制
  • 13%
  • 重庆秒点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建筑沙盘模型

  • 材质:高密度防火板、亚克力、ABS板、真石漆等颜色:仿真色(定制)比例:1:100-1:5000制作主要工艺:三维雕刻技术、机械精密雕刻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静电植绒技术物理特点:还原建筑外观风格
  • 定制
  • 13%
  • 重庆秒点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沙盘模型

  • 材质:高密度防火板、亚克力、ABS板、真石漆、电子元器件等颜色:仿真色(定制)比例:1:50-1:2000制作主要工艺:三维雕刻技术、机械精密雕刻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静电植绒技术物理特点:配合光电技术融合
  • 定制
  • 13%
  • 重庆秒点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智慧调节阀

  • PLV-S DN150 PN10
  • TVD
  • 13%
  • 德阀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智慧调节阀

  • PLV-S DN300 PN10
  • TVD
  • 13%
  • 德阀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花王健康概念

  • kg
  • 茂名市2004年5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王者之星(深色概念石)

  • 600×600 KPWA6
  • 珠海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王者之星(深色概念石)

  • 800×800 KPWB8
  • 珠海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王者之星(浅色概念石)

  • 600×600 KPWB6
  • 珠海市2011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王者之星(浅色概念石)

  • 800×800 KPWA8
  • 珠海市2011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智慧城市灯箱

  • 8cm厚软膜灯箱 4000×2000mm;已发图片文件(文件名1#1楼展厅广告参数和图片)
  • 1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12-23
查看价格

城市橱窗样式二

  • 城市橱窗样式二
  • 1个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13
查看价格

城市橱窗样式一

  • 城市橱窗样式一
  • 1个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13
查看价格

未来智能城市

  • 视频 未来智能城市
  • 120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

  •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
  • 1台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1-08
查看价格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模式与步骤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建设模式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在全球信息化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服务于城市建设。

我国的一级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狭义的“智慧城市”定位在物联网、传感网的技术、产业在城市各领域的应用。多数城市在此基础上,在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技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等各方面,或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或组合多个领域综合推进,或引导新领域发展,或强化既有优势地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近两年引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新的制高点,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尽管如此,从全球来看智慧城市应当说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或模式。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战略定位、功能结构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照搬,需积极创新和探索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国际上的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公私部门的合作,有众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1)自上而下:国家主导,企业参与模式

该模式将智慧城市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成为一种国家行为。以新加坡智慧国为例,新加坡智慧国采用政府引导,相关企业参与的运营模式。在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上,新加坡主要采取了如下策略:一是政府牵头成立iN2015推进委员会,该委员会由iDA担任主席,下辖10个专业委员会,涵盖了教育、医疗、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制造、物流、运输、政府服务以及家庭应用等传统行业,专门负责规划的具体制定工作,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内容组织实施;二是通过设立数据和应用标准,奠定跨部门数据和系统共享的基础,实施操作环境标准化,每个公职人员在同样的桌面、同样的网络和同样的信息环境下工作,使系统操作和运行维护都更容易,成立了共享服务VITAL.org中心,开发了一个公共应用平台,促进政府内部应用共享;三是通过整合政府计划,充分强化政府作用,确保“多个部门,一个政府”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SOEasy等整合政府项目,统一所有政府部门(国防部除外)的资讯通信操作环境,在机构内部和各机构之间无缝协作。通过电子政府到整合政府飞跃,实施中先流程化,再电子化,强调客户的中心导向,把政务从电子方式的途径向信息、流程和系统整合过渡;四是建立一个公平、高效的平台让所有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商能够有效公开使用,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下一代NBN的接入权,使其可以在服务和应用领域上去投资创新,使政府、企业和公众都从具有竞争力的下一代宽带市场中获益。

(2)当地政府引导,社会企业跟进模式

该模式一般是由当地政府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城市在利用信息技术、引进智能设备、进行单项或单个系统的功能策划和实施上进行创造性建设的同时,在整体规划、运行和决策管理上的应用还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导与支持,统一规划布局各领域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框架、任务、管理运营体制等,做到“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人民得利”的目的。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上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企业跟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了城市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形成了城市信息化建设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自下而上:企业驱动模式

全球正向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销售市场迅速转变,包括我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正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向满足智慧型消费者的需求大步转型演变,迎来了“智慧型消费”新时代。基于此背景,2009年底,美国IBM总裁彭明盛首先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IBM各种“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慧能源系统、智慧金融保险系统、智慧零售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智慧食品系统、智慧医疗保健系统等。该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发起,企业在物联网、云计算的技术驱动下,通过网络、平台、应用等建设来满足智慧型消费需求,该模式下,政府仅提供有限的技术设施或政策支持。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国际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政策、IT和技术背景不同。从政策上看,中国政府中央政府层面并没有对智慧城市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政策以及扶持措施,而对短期内能形成产业拉动力的物联网更为支持。虽然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但其主要职能定位于规范和引导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重心不在智慧城市的具体应用。另外,中国城市的IT基础还相对较差,各类基础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重复投资比较多。近几年的“数字城市”建设也主要是数据库建设,应用开发不足。因此,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重大战略和政策。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相一致。尤其要注重与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三网融合”、物联网、3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从而,从全局上把握好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体现城市特色。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千篇一律,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应具有独特个性,能够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要着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的战略型、先导型产业,产用互动,以用促产,以产推用,打造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智慧系统建设应优先实施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会安保等重大民生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上升为城市政府的意志,要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抓住时机,用创新的理念,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功能再造,研究制定高起点的、具体的、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健的组织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并且受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制约,推进难度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和一系列支持系统。主导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整合和集中智慧城市各参与主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推动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专家咨询系统和知识支撑体系的建立,加强和深化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充分挖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应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建设步骤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过程将持续较长的时间。我们将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分为3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体系建设阶段和应用推广阶段,并从3个层面: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及保障体系和智慧化应用体系制定相应的建设步骤和建设计划。

(1)规划设计阶段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将着力于“光城计划”、三网融合试点的推进,并规划设计云计算中心;在支撑与保障体系方面,将着力于智慧城市概念设计及顶层设计、技术架构及功能架构设计、标准研究、关键技术预研等;在智慧化应用体系方面,将着力于示范应用的设计和一期建设。

(2)体系建设阶段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将着力于建设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支撑及保障体系方面,将着力于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标准及规范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探索;在智慧化应用体系方面,将着力于扶持智慧产业发展,推进政府关切、社会关注、市民关心的智慧化应用。

(3)应用推广阶段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将着力于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和完善;在支撑及保障体系方面,将着力于新技术的推广、优化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探索;在智慧化应用体系方面,将着力于在用户端整合各类智慧化应用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应用体验。2100433B

查看详情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目标及原则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总体愿景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紧密围绕城市发展规划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核心诉求。在智慧城市基本要素和领域的基础上,突出城市特色,与中长期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智慧城市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公众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深刻且良性互动。

对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智慧城市是可以深刻、全面、实时感知的。经济运行、公共服务、市政管理等多领域、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动态可以第一时间提供给城市的管理者,并辅以决策支持,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及时、有序,实现日常运行驾轻就熟,重大决策科学合理,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对投资者和经营者而言,智慧城市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商机丰富、交易活跃、信用完善、服务到位;对广大公众而言,智慧城市是一个透明的城市,政民互动、衣食住行以及各种资讯、服务、交易均可以便捷获取;对旅行者而言,智慧城市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信息随时获取。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主要目标

集合智慧城市的定义以及中国的实际国情,一般意义上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明确为:“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知识和脑力资源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从而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使整个城市像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使绝大多数市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

(1)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服务经济发展

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文化产业、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等快速发展,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建设良性互动。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物联网、云计算、IPv6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创新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为主的城市产业形态注入强劲的创新发展动力。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企业综合能耗与信息化成本降低20%以上,有效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2)促进城市运行精细高效,提升智能化水平

以智慧政府建设为核心,实现政务运行阳光透明,政务办事协同高效,政务决策科学智能,最终实现面向公众的政府跨部门协同工作,100%实现电子数据交换,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100%在线处理,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与政府部门互动沟通,享受政府的便捷高效服务。建成一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应用体系,实现城市交通、电力、环境、人口、安全、水务等管理的智能融合与高效管控。在城管、安防、环保等重点领域城市部件的管理电子化率达到100%,形成支撑领导决策、保障城市运行的网络体系。建成高度集中、共享的政务数据资源中心,逐步实现各应用系统在IT基础设施层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层面的统一交换、应用集成层面的协同整合、安全与运维层面的集中保障。

(3)升级公众服务优质便捷,打造智能生活典范

持续改善社会民生,着力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公共事业缴费等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完善面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特殊人士的信息化服务,使数字生活方式在全市逐步普及。加大智慧社区建设力度,新建社区100%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优质、便捷、幸福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与公众幸福感知,使城市成为市民智能生活的宜居城市。

(4)完善基础设施先进安全,保障智慧城市承载能力

进一步推进承载网络体系的全面覆盖与高速传输,提升网络综合业务承载能力,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和新建住宅小区的光纤通达率达到100%,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达到90%;大力部署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器网络,城市新建社区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入户率达100%,交通路网信息采集覆盖100%的市区道路,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统筹建设智慧城市的云计算能力,合理规划并共享数据资源;统一信息标准和安全规范,确保智慧城市平稳运行。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建设原则

(1)创新引领,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创新性地应用云计算、物联网、IPv6等关键技术,奠定智慧城市的科技高起点;另一方面,要通盘考虑、全面统筹,确保智慧城市架构完整、功能完善、数据完备、标准统一、协同高效、稳定安全。为此,需要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约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优化产业,服务民生

以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以信息化营造便捷、诚信的运营环境,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相关智慧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深化公共服务和公众应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增强公众幸福感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点突破,示范带动

抓住国家赋予城市创新试点的机遇,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的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确保智慧城市的建设稳步开展。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标准制定、组织推进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有序开展;同时全面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按照市场规律,面向有效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文献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格式:pdf

大小:12KB

页数: 7页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 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 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 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 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 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和谐、 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 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 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 智慧产业高端发展、 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 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 用智慧技术, 建设智慧城市, 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 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 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

格式:pdf

大小:12KB

页数: 9页

膂智慧城市概念普及 肁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有哪些? 袈 1、指挥交通 2、智慧医疗 3、智慧教育 4、平安城市 5、智慧物流 6、智慧社区 7、智慧环保 膃 8、智慧政务 9、应急联动 10、智慧社区 11、智慧园区 12、数字城管 袄模式分类 螀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 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四种不同类型出发,探索 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 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 袈 1.已有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薄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 (O&M) 、转让 —运营—移交 (TOT) 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 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 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 民营企业可以 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 节 2.基础设施维修扩建改造的合作模式 蕿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政府可以通过租赁 -建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编制进程

2018年10月10日,《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发布。

2019年5月1日,《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实施。

查看详情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内容范围

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GB/T 36625.1-2018)规定了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的概念模型、总体要求、基本过程及数据采集、数据描述、数据组织、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基本要求。该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的数据融合实践。

参考资料:

查看详情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制定过程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制定背景

智慧城市是全世界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涉及智慧产业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数据是提供城市智慧的基础,通过对城市范围内各类数据的汇总、存储与分析,可提升城市级的资源监控和服务能力。智慧城市数据来源具有多样性,包括:城市基础数据资源、应用领域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应用领域数据、共享交互数据和各行业相关数据等。为规范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制定了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GB/T 36625.1-2018)。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编制进程

  • 标准计划

2015年8月18日,国家标准计划《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20151995-T-469)下达,项目周期24个月,由TC28(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发布实施

2018年10月10日,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GB/T 36625.1-201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19年5月1日,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GB/T 36625.1-2018)实施。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制定依据

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GB/T 36625.1-2018)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规则起草。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市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慧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唐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千方航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起草人:吕卫锋、蒲菊华、杜博文、刘棠丽、张红卫、贾西贝、于文渊、黎俊茂、赵菁华、荣文戈、康子路、崔昊、李赟、秦永辉、王琦、苏平、张巧英、袁媛、施媛、梁勇、臧磊、王新颖、万碧玉、吴丽丽、刘天平、刘伟麟、王元宏、刘振宇、姚斌、杨磊、陈伟权。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