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是的
南京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中山2010年目标:人均公共绿地17m2,绿地率为46.50%,绿化覆盖率&n...
3、4项可以借用08市政 3-504~ 506 碎石滤层 厚度10cm内 ~ 30cm内 子目,材料按实找差 2项 可以借用08园林1-29 热熔土工膜 种植土借用08市政 1-372 人工松填土 子...
高寒草地植被盖度估算及其与冻土的关系
植被覆盖度(盖度)是水文、生态、气象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目前目估是野外获取盖度的传统方法。本研究利用多光谱相机拍摄的相片,分析每一个像元的归一化指数,区分植被和土壤,以获取盖度,并与目估法进行对比,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目估盖度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多人平均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利用多光谱相片能够快捷准确地获取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取0.4作为阈值较理想;利用阈值的方法区分植被和土壤需要像元所代表的空间尺度不能超过0.2 cm。分析疏勒河上游地区盖度和多年冻土分布的关系发现,多年冻土区盖度显著高于季节冻土区和过渡区(P<0.01)。
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量模型建立与分析
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往往被忽视。植被盖度对减小击溅侵蚀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以北镇市华丰水土保持试验站2005年数据为例,建立植被盖度与作物生长期数据模型,并以实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植被盖度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量大小的结论。
本图集简明、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基本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信息,清晰地勾勒出荒漠化和沙化平面空间的分布格局。
本图集沙化土地分布区植被盖度图中所称的“其他”,是指不宜用植被盖度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居民工矿交通用地、水域等,这里的沙化土地面积仅指沙化耕地的面积。
【学员问题】矿山泥石流特点之频发性?
【解答】在地形高差、植被盖度、降雨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泥石流沟的活动性受控于固体物质补给程度。通常情况下,一次自然泥石流发生后,原有物质被搬运出集水区外,沟谷中泥石流物源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沟谷就很难再形成泥石流。
但是在矿山,一次泥石流过后,只要采矿活动不停止,采矿的废石渣又会持续不断地、速聚堆积在沟坡中,为泥石流再发生提供新的物源。加之,采矿废石渣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小,抗冲能力减弱,在采矿爆破、矿震、采空塌陷、地震等影响下,导致激发泥石流形成的降雨量限值降低。
因此,山地矿山成为泥石流的易发区和频发地。如西北地区同一矿山发生2次泥石流的有23处, 3次的有7处, 4次的有4处。宁夏汝箕沟煤矿区先后于1997-08-13、1998-05-20、2002-06-07发生泥石流,共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 000万元、2?4 km导洪堤被毁、沿沟两侧高压线电杆全部倾倒、293?33 h㎡ .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本研究针对当前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栖息地现状,在景观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原有的栖息地研究工作基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珍稀水禽栖息地的监测及质量评价研究。本研究建立了丹顶鹤繁殖栖息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遥感手段定量提取研究区丹顶鹤栖息地的生境因子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生境结构特征、淹水范围与巢下水深、植被盖度与人为干扰等),基于以上的特征参量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丹顶鹤栖息地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随机森林兼容光学遥感图像与地学辅助数据的分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沼泽湿地植被的分类精度,采用邻域统计分析技术可获取生境结构参量(丹顶鹤巣域范围内沼泽湿地所占的面积百分比);2) Envisat ASAR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HH与VV极化方式图像可以较好的识别出湿地植被冠层下的淹水范围,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与实测水深相结合可获取区域积水深度,并据此划分丹顶鹤巣址选址的适宜程度;3)针对本研究的淡水沼泽湿地区,采用MNF、PPI与n维可视化方法可获取纯植被、不透水面与明水面象元的光谱特征,基于线性光谱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可以提取植被盖度因子;4)综合以上因子,建立了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成功的识别出丹顶鹤潜在巣址的位置。将其与实测的巣址位置进行比对验证,取得较高的预测精度。本研究为珍禽水禽栖息地的管理人员提供了获取当前保护区的生境质量与确定优先保护区域的新方法,并为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已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研究任务,项目执行期间接收与发表SCI文章2篇,投稿SCI文章1篇,发表EI国际会议论文2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6篇,待出版专著1部,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项目组成员多人参加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与分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