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建筑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渐的被边缘化,城市越发展,城市中的建筑似乎也变得越单一,如何能在不断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千年以来的中化传统文化?会上古建筑行业内众多嘉宾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新表示,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丰富的财富之一,我们的古建筑艺术具有很强的结构功能和艺术美,又富有组织分明,色调古雅,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感艺术和成就。
在当天的会上讨论了《当代中国民族建筑》以及《中国地方传统建筑营造全书》两部大型图书的编辑和出版和关于古建营造师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此外会上还讨论了在北京建设国都建筑文化园暨中华传统建筑高端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建立国都中华传统建筑人才激励基金以及筹备成立全国性社团组织“中华建筑文化复兴促进会”的事宜。
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在会上表示,我们需要把我们的行业和文化联系起来,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是有特殊地位的,我们回顾全世界的文化,大概全世界也就三四种文化体系,首先影响大的是欧洲、希腊、罗马,古欧洲,古印度,古中国,东亚,我们民族的生存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面临着许许多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吸收,兼容包容,也要把自己的文化继续发展。2100433B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中古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中的矛盾体,如何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的扩大的今天将那些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良好的保护起来呢?北京“梁林故居被拆”一事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散,更加的需要有人来唤醒现代人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汉代建筑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史籍中关於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9大原话。
中华建筑文化复兴和发展研讨会暨《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记者贺飞报导:中华建筑文化复兴和发展研讨会暨《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工作会议于2012年8月26日-27日在北京世纪国建宾馆召开。
古桥建筑文化与修复研究
古桥作为古代工程的实体,既是宝贵的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损害,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桥,研究古代桥梁的工程意义,于是进行古桥建筑文化与修复研究。
9月29日,阜宁县召开阜宁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发展研讨会。
会上,相关领导介绍了阜宁县县情概况、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状况、阜宁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设立构想等。参会嘉宾介绍了全国绿色智慧建筑产业源头由来、发展情况、名词概念及内涵,提出了“建筑+互联网+信息”的理念,和与会者探讨了智慧建筑、智慧建造、智慧能源领域的问题,向与会者展示了在东莞生产的香港保障性住房绿色智慧建筑典型案例、合肥滨湖新区区域性能源应用典型案例、凯里千户苗寨特色小镇绿色智慧规划设计典型案例等。
会场讨论异常热烈,众多参会者认为绿色智慧建筑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必由之路,阜宁率先提出的占地5000亩的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必须走“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道路,才会产业发展更有活力,影响更加久远。
下一步,阜宁拟设立的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一是以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为契机,率先引进分布式智慧能源应用系统,从绿色、节能、环保等方面示范引领;二是结合正在招商的投资2.5亿元、占地50亩的阜宁县养老中心项目,在全县面上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建筑产业化部件装配式生产优势,尝试打造绿色养老示范项目;三是进一步整合县内外建筑房地产业、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利用请进来指导、带出去学习方法,迅速培养一批绿色智慧建筑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为阜宁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周雪山)
中国建筑业亟须“文化复兴”
怎样走出“山寨”“异形”怪圈,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建筑界人士认为,在西方建筑技艺的影响下,既要整合传承民族传统,又要在融合对话中发展创新。规划比阔比大,不如比科学实用;地标建筑也不能等“戳起来”后再待百姓“吐槽”,而要在建设决策中就真正尊重民众和专家意见。
传统不是复古,传承融合才有未来
当前一些建设者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另一些建设者又完全照搬传统建筑形式的符号构件。现代不等于西方,传统不等于照搬,将中国建筑融入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可能是一条出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想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同时需要深入理解西方思想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自己。
“不管发扬传统还是学习西方,最根本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源,探求符合人文环境和地域需要的建筑样式。”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朱宇辉表示,就像追求现代不是简单“山寨”西方,继承传统也不等同于全盘复古。
“如果认真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元素。就会发现古建筑文化从‘形’到‘神’有很多层次。我们不仅有庄严的‘大屋顶’庙堂,还有色彩淡雅、形式轻灵的水乡民居;在新疆吐鲁番,有既包含民族风情、又能满足晾晒风干需求的凉房。探求中国建筑怎样走上自主性现代化道路,我们要研究传统文化的‘形’,更要继承符合发展需要的‘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建筑业更需要一场回归人文情怀的‘文化复兴’。”朱宇辉说。
“国际中心”泛滥谁之过?
改变非理性的建设,首先要扭转非理性的规划。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介绍,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建造超高层建筑最为活跃的地区,全国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30多座城市正在定位为国际或区域性金融中心:除北京、上海瞄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外,天津、广州、深圳、长春、成都、石家庄、杭州、宁波、长沙、合肥等城市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要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昆明要建设泛亚金融中心,乌鲁木齐要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而高层建筑正成为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城市形象的首选目标。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说,科学定位城市建设尺度,对尊重地方风貌、保护传统肌理至关重要。一些地方决策者对什么是发展概念模糊,认为马路宽就是富裕、盖高楼就是政绩,其实合理的街道宽度、良好的生活氛围、原生态的地方人文特色,都远比城市有几栋高楼重要得多。与其铺开白纸拼命把街道画宽、把楼房加高,不如冷静下来想想:我们是不是需要这么多“金融中心”“世界中心”?谁来评估监管城市规划尺度是否科学?
郑时龄教授说,高层建筑成为追求城市形象的手段、一些城市争相攀比“第一高度”,这种盲目追求感官愉悦的建设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热衷超高强度的开发,一方面显示政绩,另一方面从高容积率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扭曲的“政绩-效益”链也亟待打破。从中央到地方,对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概念一定要明确,不能片面为新而新、为变而变。
拒绝“千城一面”必须保证公众和专家的话语权
《中国不缺建筑师》一书作者阿更认为,当一个地区标志性建筑物的“外号”大过“学名”,就充分说明民众对建筑“视觉暴力”的不买账和强烈抗议。遗憾的是,这种不满和抗议多是只能在建筑建成以后,用“吐槽”方式表达。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避免“走过场”的公众参与机制,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在前期方案设计伊始,不仅要用文字、图纸公示,还要有直观的模型让民众有所感受,进而广泛征询意见,投票表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表示,遏制中国建筑贪快、媚洋、求怪的乱象须加快评估机制建设,这能对行业非理性风气有所制约,避免错误不断重复。朱宇辉特别强调,不管事前事后,在项目评估时一定要保证评审团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要从机制上防止专家团成为决策者的“御用学者”,才能保证建筑设计评估获得客观理性的评价。
建筑师素养不能只靠本科四年培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说,建筑业要“文化复兴”不能简单喊喊口号,而要落实到具体措施。要恢复文化自信,首先收集归纳传统建筑资料,对古建筑文化和式样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而培养全民的审美文化,更不能只是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才画画临摹,在中小学教育里,就要重视美学素养的培养。
周琦说,光靠大学几年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建筑师,在这一方面教育和建设部门仍然大有可为。当前国内的建筑教育虽然有专业指导委员会,但在美学基本功怎么塑造、现代艺术理念如何灌输这些基本问题上缺乏标准、各个学校各行其是,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又往往只注重数理化教育,轻视艺术素养培育,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国家层面研究解决。
“在从业过程中,建设部门还应该提高建筑设计的深度和精细度标准,以此遏制粗制滥造现象。”周琦举例说,设计相同规模的建筑,美国产生的设计图纸数量是中国的三倍到五倍,细节决定设计深度,只有从严从细制定设计规范,才能重塑严谨重质的建筑氛围。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本书为“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建筑经济学领域、规划领域、设计领域、建造领域、运行维护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