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子午仪

专门设计的望远镜,用来观察通过子午线时的天体。又称中星仪。在一个只能在南北方向上摆动、东西方向固定的轴上,子午仪用来确定恒星通过当地子午线的时刻。过去在确定恒星位置时,子午仪一直是最重要的仪器,现在主要用它来跟踪地球不规则的转动。伦敦附近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仪,曾在1884年用作选择格林威治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的仪器。

子午仪基本信息

子午仪概述

发明于17世纪,后经不断改进。子午仪由望远镜、目视接触测微器、寻星度盘、挂水准器、太尔各特水准器以及望远镜支座等部分构成。望远镜通常是折轴式的,其水平轴指向东西方向,镜筒可在子午面内旋转,星光经过位于水平轴中央的直角棱镜,反射到水平轴的一端用超人差接触测微器或光电接收器进行记录。

子午仪水平轴上挂有一个高灵敏度的挂水准器,以改正水平轴的倾斜。在水平轴的两端各有一段精度极高的圆柱形枢轴,可保证水平轴倾斜误差和方位误差稳定不变。子午仪在一颗星的观测中间进行转轴,以抵消望远镜准直差等误差。利用太尔各特水准器,子午仪也可用于测量纬度或恒星赤纬。激光测卫等新技术已承担 了测定世界时的任务,但用于检测铅垂线变化,子午仪的作用仍无可替代。

查看详情

子午仪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子午仪

  • LT-200 放大倍率:20X 最短视距:1.5m
  • 森氏
  • 13%
  • 北京友邦建通测绘仪器销售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PCR

  • 中文彩屏L 系列 MGL48型
  • 13%
  • 杭州朗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PCR

  • 中文彩屏L 系列 MGL96+型
  • 13%
  • 杭州朗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PCR

  • MG96+ 型
  • 13%
  • 杭州朗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测氡

  • FD-216
  • 13%
  • 北京欧亚星宇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导通测试

  • TEXE.ALL.IV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软盘测试

  • FD-180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光纤测试

  • FTM120-03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光损耗测试

  • MS9020A手持式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光损耗测试

  • MS9020A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子午仪

  • LT-200 放大倍率:20X 最短视距:1.5m
  • 10台
  • 1
  • 森氏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6-23
查看价格

检测、分析

  • 设备仪器
  • 1套
  • 4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19
查看价格

磁致伸缩液位

  • 型号规格由供油专业定
  • 6台
  • 2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9-21
查看价格

色度

  • 测量范围:0-50、0-500度(Hazen、Pt-Co、PCU、毫克铂/升) 基本误差:±3% 示值精度:0.1度 重复性:≤1.5%
  • 1套
  • 3
  • 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10
查看价格

ORP

  • ORP:‘-1000-1000mV,测量精度±1mV
  • 8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11
查看价格

子午仪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子午仪文献

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问题探讨 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问题探讨

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问题探讨

格式:pdf

大小:167KB

页数: 未知

通过对中纬度地区子午线收敛角的计算,分析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方法对定向精度的影响,消除了过去对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模糊认识。并通过实例说明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正确方法,其对高精度陀螺经纬仪的定向尤为重要。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校准方法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校准方法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校准方法

格式:pdf

大小:167KB

页数: 21页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校准方法

定位系统前身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 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统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查看详情

GPS发展历程

前身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公里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

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 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统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计划

最初的GPS计划在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诞生了,该方案将24个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六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4个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个卫星。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 由于预算紧缩,GPS计划得减少发射卫星,改为将18个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不能确保卫星可靠性。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在互成30度的6条轨道上有21个运作卫星和3个备份卫星。这也是现在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GPS计划的实施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从1978年到1979年, 由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采用双子座火箭发射4颗试验卫星,卫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为26560km,倾角64度。轨道高度20000km。这一阶段主要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

从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颗称为BLOCK I的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的接收机。实验表明,GPS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利用粗码定位,其精度就可达14米。

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

1989年2月4日第一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阶段的卫星称为BLOCK II 和 BLOCK IIA。此阶段宣告GPS系统进入工程建设状态。1993年底使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查看详情

卫星遥测技术卫星测控的射频综合

60年代初,美国在子午仪等卫星上采用了双频测速作为卫星定轨的主要手段( 400 MHz和150 MHz,频率比为8∶ 3)。采用双频是为了消除电离层对超短波传输的影响。在采用双频测速的同时就实现了遥测射频与双频信标的结合,星上遥测发射机亦是双频发射机,地面遥测接收机兼顾双频接收。这就大大简化了星上设备和地面设备,而且减少了射频的频率数目,更有利于卫星电磁兼容性。航天任务的迅速发展促使卫星测控迅速发展。美国在60年代后期,研制了阿波罗统一测控系统和戈达德统一S波段测控系统,完成了登月飞船及深空探测任务;在70年代,欧洲也发展和采用了统一S波段测控系统。

我国在70年代初处于混乱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考虑,只能按照卫星任务的需要,服从当时已有的分工体制来发展我国的卫星测控。为中低轨道卫星(包括返回卫星)分别研制超短波遥测、超短波遥控、双频跟踪测轨、雷达跟踪测轨,致使星上天线数目增多,电磁兼容性问题复杂,使每一地面站都增加设备和人员。另外,还为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研制了统一C波段测控系统。由于受到当时封闭的国际环境和技术的限制,测控的上行频率采用4. 7 G Hz。这既不同于通信信道的上行频率,也与国际上采用的通信卫星测控频率不一致,这就是"国内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此系统用于我国80年代中期发射的通信卫星。在90年代,我国发展了与国际接轨的"国际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 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对于中低轨道卫星,直到80年代中期还发展了超短波测控系统( 847工程) ,它仅仅是将双频测速和遥测射频合并(此系统即将停止使用)。自此,真正实现了卫星的射频综合。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