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测绘工程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首批本科专业,同时也是浙江省新兴特色建设专业和浙江省仅有的二个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之一。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SWH-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专业。
学院现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一个:测绘科学与技术。
学院教师主持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有36人,高级职称教师1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9人;有3个月以上出国(出境)学习培训经历的教师16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硕士生导师4人,校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人。
五年来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奖项(含专科)共计32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4项,发表论文4篇,专利3项。
1.学校升本很晚,目前实力硬件上还和一般二本有些差距,但是这几年都在进步,12年年末,水利部还专门发函给教育部公开支持学校升本2.我们这届来下沙时下沙还没有现在这么繁荣,学校就是在一块池塘上面造起来的...
党政界 俞才兴:原浙江省劳动人事厅厅长龚丁:原湖州水利局副局长、现任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仁敏:温州电力局副局长吕永江:绍兴水利局副局长林孝悌:原温州市水利局局长、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温州市治水办主...
是的,是正厅级别。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简称浙水院,坐落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以水利水电为特色高等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理工类省重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2、...
测绘与市政实验实训中心下设给排水与水环境实验室、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3个实验室,18个分室,使用面积16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值约850万元,大多为省财政资助建设。再经过2019年已立项的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
新建水生态遥感实验室约140万;与水利学科共建瓯江流域研究基地、参与水资源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其中约400万购买了涉及水生态遥感的主要设备,可以为测绘学科科研所用);与企业共建3个产学研究平台(3S技术应用研发中心、生态环境创新产品研发中心)。
“十二五”期间,学院共立项纵向课题43项(省级课题9项,厅级课题23项,校级课题11项);教师发表论文89篇,三大检索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 新增厅级以上课题20余项,横向课题合同经费350万元,专利授权20余项,学院教师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3篇。学院在建或申报的省级以及校级教改课改课题一共有23项,教师主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学院成功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厅级科研项目2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一级期刊论文44篇,授权软著、专利40项。此外,主持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1个,获得省水利科技创新奖三等奖2次。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首届本科生就业率达到100%。 2018届毕业生考上公务员研究生比率达到17.19%。
党总支书记:刘军
院长:沈苾文
副院长:陈斌 2100433B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约稿简则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学报的定位是为精准、及时地反映水利学科最新成果,为体现水利学科学术动态提供良好的平台。但为更好地提升办刊层次,打造特色栏目,形成学报办刊特色,学报对具有水文特色、水利史志、海塘建设等论文进行重点的组稿。热忱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具有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论文将予以优先发表,稿酬从优。同时本刊还可刊载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土木建筑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内的学术论文。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前身是环境工程系,成立于1980年,2002年正式更名为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40年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共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12000余名,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80年被国务院认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5年10月,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把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与原武汉大学合并重组,成立了新的武汉大学。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学院是一个集测绘工程(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大地 测量、测量工程、卫星应用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于一体的理工科学院,是我国测绘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著名学府。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的前身是解放军测绘学院。1946年5月5日,经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批准在长春创建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隶属司令部作战处建制。1950年9月学校按正规大学改建编制,开办本科、专科和训练班。1953年7月19日,中央军委电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1953年11月20日学院迁至北京市(现北京电影学院)。1969年6月21日,学院被正式撤消,12月,军委同意重新组建测绘学校。1978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恢复为测绘学院。1999年,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合并成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直属总参谋部领导,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全军五所综合大学之一。学院现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军队重点学科、4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3个军队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现拥有1名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并为国家培养了高俊、王家耀、许其凤、魏子卿、王任享、沈荣骏、杨元喜、钱曾波、孟丽秋等多名院士。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
中国矿业大学在其前身焦作路矿学堂时期,就开设测量课程(1923年)。1953年,学校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矿山测量”本科专业并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联合于“采矿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经批准设置“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继原武测、军测之后的全国第三家)。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工作中,本学科一直位居全国参评学科第二、三位,仅列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之后。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A类重点学科、省优秀学科梯队,测绘科学与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该学科已承担了三期“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国矿业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支撑学科、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入选学科。
本学科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及产业教授、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任学院院长,12人获霍英东、夏坚白、孙越崎、美国ISEG等奖,另有4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尖人才称号。有30多名教师在国际对地观测联盟、IEEE GRSS、国际矿山测量协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GIS协会、中国GPS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团体中担任合作主席、常务理事、理事、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等重要职务,以及兼任测绘学报、煤炭学报编委、Int. J Mining, Recl. & Envir.执行主编、ASCE Energy Eng.副主编、IEEE GRSL和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科技导报常务编委等学术职务。
本学科拥有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学科。拥有实验用房695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约5000万元。拥有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全站式陀螺仪、测量机器人、高精度GPS、数字摄影测量处理仪、地物光谱仪、岩体内部变形监测系统等先进的软硬件设备。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
北京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和教学单位之一。主要的研究领域:遥感理论与技术,GIS技术与软件,遥感图象处理,遥感应用(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与灾害监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水利、农作物估产、地质、海洋等),GIS工程,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与应用,移动目标空间信息服务(LBS),成像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共培养研究生百余名,举办了40多期国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PS专业人才。北京大学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硕士点。北京大学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6月17日下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在教学科研综合楼A407会议室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全面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测绘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务实、真诚地开展合作。今后,双方将联合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等测绘人才培养基地;合作育人,进一步深化在校生培养、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合作,并拓展在测绘与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和继续教育方面的协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师资、实验室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