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根据机体和结构形状的不同,重介质旋流器可以分为圆锥形和圆筒形的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以及双圆筒串联、圆筒形和圆锥形串联的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
重介质旋流器是一种利用强于重力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离心力场选煤的分选机,其分选过程完全是靠自身的结构参数与外部操作参数的灵活配合来实现最佳分选精度,这是旋流器选煤与其他选煤方法截然不同的突出特征。重介质选煤的特点是:
1、分选效率高。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率在各种重力选煤方法中是最高的。
2、分选密度调节范围宽。重介质选煤的分选密度一般为1300 kg/m3~2200 kg/m3,而且易于调节,其误差可保持在±0.5%范围之内。
3、适应性强,分选粒度范围宽。重介质选煤在入选原煤的粒度、数量和质量上允许有较大的波动。
4、生产过程易于实现自动化。重介质选煤所用悬浮液的密度、液位、黏度、磁性物含量等工艺参数能实现自动控制。
影响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精度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由实际工艺条件及分选设备本身所决定的生产中不易变动的因素 ,如入料煤质特征、旋流器入料口的形状、直径等结构参数等 ;其二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整的因素 ,比如入口压力、矿浆入料量、入料方式等。
1、入料煤质特性
重介质旋流器是一个封闭的、相对容积很小的分选容器。对于两产品旋流器 ,有一个入口两个出口 ,其进入和排出的瞬间体积流量相等。底流口和溢流口排量的分配 ,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基本固定的 ,但当入选原煤的密度组成发生变化时 ,例如高密度物含量增加 ,那么要求底流固体排出量增加 ,溢流固体排出量相对减少 ,但底流口的排放能力有限 ,因而会将一部分中等密度的煤颗粒和重介质挤向溢流口排出 ,使实际分选密度升高。因此 ,入选原煤密度组成的变化会引起旋流器分选密度的波动 ,结果必定降低综合分选效率。
2、旋流器的结构参数
重介质旋流器直径的选择应该符合处理能力的要求 ,对应于某一个最低的矿浆体积通过量 ,应满足分选离心力的要求 ,使要分离的重产物从底流口排出。值得注意的是 ,选择直径较大的旋流器虽然可以改善分选效率 ,但却可能造成浪费。旋流器圆筒段的高度增大 ,旋流器的总容积和总长度都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对分选有利。过短会增加入料短路进人溢流的几率 ,影响轻产物质量。底流口直径与入料中重产物(砰石或中煤)的比例有关。增大底流口。在相同条件下会降低实际分选密度,精煤产率相应降低。底流口减小则会相应提高实际分选密度。溢流口直径通常与底流口直径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溢流口直径缩小会降低实际分选密度 ,使部分原本应进入溢流的轻颗粒从底流口排出。入料口的形式和直径对分选有重要影响。目前多数重介质旋流器采用螺旋线或渐开线入口 ,入料口尺寸增大 ,若超过旋流器的处理能力(特别是重产物排出能力),分选效率会受到损失 ;人料口尺寸减小 ,则会降低入料粒度上限。
3、重介质悬浮液的稳定性
保持重介悬浮液的质量和稳定性对重介质分选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重悬浮液在旋流器内的浓缩对分选效率影响很大 ,磁铁矿粉粒度较粗时会发生过分的浓缩。为保持良好的分选 ,介质的浓缩度愈小愈好。在实际生产中 ,除了避免使用太粗的磁铁矿粉 ,并使循环介质中保持一定量的煤泥外 ,有时还可以往介质中添加少量粘土或一些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稳定剂。
4、循环介质量
重介质旋流器的容积很小 ,重介质和煤在其中的停留时间基本相同 ,只不过数秒钟的时间。为保证有效分选所必需的液固比 ,重介质旋流器的循环介质量相对较大。不同粒度和密度的原煤 ,循环介质量一般在吨原煤 3~5 倍 ,对于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而言 ,循环介质量有时还可能超出此上限。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率受液固比的影响较大。
5、重介质的入口压力
原则上 ,重介质的入口压力应使旋流器内产生足够的离心力 ,使密度高于分选密度的重颗粒能进入底流。增加入口压力将增大旋流器内产生的离心力 ,提高细粒重产物在底流中的回收率 ,但是也增强了悬浮液在旋流器中的浓缩。同时 ,由于入口压力增加 ,旋流器的矿浆通过量随之加大 ,从而减少了矿浆在旋流器内的停留时间 ,增大了溢流排出量 ,导致实际分选密度略有提高。
要考虑进去的规格型号均未写需要咨询设计明确,在编制到预算中的
防止旋流器套什么定额答:根据直径套用法兰阀门的定额子目,主材按照设计执行
旋流器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分级设备,常用离心沉降原理。当待分离的两相混合液以一定压力从旋流器周边切向进入旋流器内后,产生强烈的三维椭圆型强旋转剪切湍流运动。由于粗颗粒与细颗粒之间存在粒度差,其受到离心力、...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
重介质旋流器的选煤技术如何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煤炭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型、高效、简化重介质选煤工艺及设备将成为选煤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是发展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研究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开采深度不断地加深,对于选煤的技术要求也会不断地提高。重介质旋流器对于煤炭的分选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重介质旋流器选煤,以提高煤矿的工作效率。
2018年5月14日,《选煤厂重介质旋流器悬浮液中磁性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发布。
2018年9月1日,《选煤厂重介质旋流器悬浮液中磁性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实施。
主要起草单位:唐山国华科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树彦、韩万松、王海艳、李瑞和、于一栋、庾朝富。
Contents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篇 选煤技术
第1章 重介质选煤技术 003
1.1 重介质选煤工艺技术 003
1.2 浅槽重介质分选机 007
1.3 重介质旋流器 011
1.4 重介分选辅助设备 018
第2章 跳汰选煤技术 023
2.1 筛下空气室跳汰机 023
2.2 动筛跳汰机 028
第3章 煤泥浮选技术 032
3.1 矿浆预处理器 032
3.2 机械搅拌式浮选机 034
第4章 干法选煤技术 042
4.1 复合式干选机 042
4.2 曲柄连杆式干选机 046
第5章 筛分破碎脱水设备 050
5.1 直线振动筛 050
5.2 圆振动筛 054
5.3 分级破碎机 057
5.4 半移动破碎站 062
5.5 卧式振动卸料离心脱水机 065
5.6 立式刮刀卸料离心脱水机 067
5.7 加压过滤机 071
5.8 滚筒干燥机 075
第6章 选煤厂自动化 079
6.1 选煤厂自动化常用检测仪表、传感器 079
6.2 浮选工艺参数自动测控系统 083
6.3 重介质选煤过程自动测控系统 089
6.4 跳汰工艺参数自动测控系统 095
6.5 全厂集中控制系统 099
第二篇 煤化工技术
第7章 煤的气化技术 107
7.1 两段式移动床气化技术 107
7.2 加压移动床气化技术 112
第8章 煤直接液化与煤基油品加工技术 118
8.1 煤直接液化技术 119
8.2 煤油共炼技术 124
8.3 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技术 126
第9章 煤的焦化技术 130
9.1 配煤炼焦 131
9.2 煤的中低温热解 135
9.3 焦化试验及检测仪器 138
第三篇 高效煤粉锅炉与水煤浆技术
第10章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技术 155
10.1 技术装备体系 155
10.2 煤粉储存与供料技术 156
10.3 煤粉燃烧与锅炉技术 157
10.4 烟气净化技术 159
10.5 测控技术 160
10.6 节能与环保效果 160
第11章 分级研磨水煤浆级配制浆技术 163
11.1 制浆工艺 163
11.2 关键技术装备 164
11.3 水煤浆添加剂 166
11.4 成浆性试验及水煤浆质量评价 167
11.5 水煤浆质量检测仪器 169
11.6 成果应用效果 169
第12章 高倍率灰钙循环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 172
12.1 工艺流程 172
12.2 工艺计算 174
12.3 关键设备 175
12.4 成果应用效果 177
第四篇 煤与低浓度煤层气综合利用
第13章 现代煤质技术 183
13.1 煤的分类 184
13.2 煤质标准 186
13.3 现代煤质评价技术 191
13.4 褐煤干燥提质技术 194
第14章 型煤技术 200
14.1 民用型煤技术 200
14.2 工业型煤技术 202
第15章 煤基炭材料技术 206
15.1 煤制活性炭技术 206
15.2 煤制活性焦技术 208
15.3 煤制碳分子筛技术 211
第16章 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 214
16.1 煤矿区煤层气除氧浓缩技术 215
16.2 移动式低浓度煤层气变压吸附浓缩装置 219
16.3 极低浓度煤层气蓄热氧化利用技术及装备 222
16.4 煤矿区低浓度煤层气深冷液化技术与装备 226
16.5 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监测与评价技术 229
第五篇 矿区及煤化工过程水处理与利用
第17章 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技术 237
17.1 高效澄清过滤技术 237
17.2 超滤及反渗透处理技术 243
第18章 矿井水井下处理技术 255
18.1 压力式互冲洗过滤技术 255
18.2 多级过滤耦合膜处理技术 259
第19章 矿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63
19.1 矿区生活污水化学氧化吸附技术 263
19.2 矿区生活污水同步生物氧化处理技术 266
第20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270
20.1 生物强化脱氮技术 270
20.2 含酚废水脱酚技术 274
20.3 高盐废水处理技术 281
第21章 煤矿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 285
21.1 自动加药技术 285
21.2 自动排泥技术 288
21.3 水处理工艺过程监控技术 291
21.4 水处理系统远程网络监控技术 295
第六篇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第22章 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301
22.1 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研究 301
22.2 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地评价 307
22.3 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构建技术 313
22.4 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改良技术 318
22.5 采煤沉陷区动态预复垦技术 323
22.6 采煤沉陷区景观构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26
第23章 采煤沉陷区湿地生态构建技术 331
23.1 采煤沉陷区生态演变规律 331
23.2 采煤沉陷区湿地水资源保护与维系技术 334
23.3 采煤沉陷区湿地与植被景观构建技术 338
23.4 采煤沉陷区湿地污染治理与防控技术 341
23.5 矿业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规划 345
第24章 采矿迹地综合整治与废弃资源再利用 350
24.1 废弃煤矿资源综合整治与再利用 350
24.2 矸石山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 355
24.3 采煤沉陷区固废无害化处置利用 358
24.4 裸露山体植被构建技术 363
24.5 矿区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367
主要参考文献 373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