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由纳米尺度的玻璃区域和玻璃/玻璃界面组成的玻璃,叫纳米玻璃。纳米玻璃是一种(因存在玻璃/玻璃界面)既不同于具有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玻璃、(因存在玻璃区域)又不同于纳米晶粒和晶界组成的纳米晶材料的具有全新原子结构的新型材料。本项目基于金属玻璃发生非均匀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剪切带上存在更多自由体积,探索开发完全致密金属纳米玻璃制备技术。在金属玻璃中引入高密度剪切带,当剪切带之间平均间距达到纳米尺度(<100 nm)时,即制得完全致密金属纳米玻璃。通过摸索和优化球磨参数,通过高能球磨,制备出了剪切带平均间距在100 nm以下、最小间距不大于30 nm的Zr70Cu20Ni10金属纳米玻璃,剪切带最小间距在40 nm的Cu60Zr30Ti10金属纳米玻璃,剪切带平均间距在100 nm以下、最小间距在40 nm左右的Cu45Zr30Ti10Ni15金属纳米玻璃。室温轧制制备了平均剪切带间距为31 nm的Pd40Ni40P20致密金属纳米玻璃。通过室温压缩变形制备了剪切带间距在100 nm以下的Zr64.13Cu15.75Ni10.12Al10金属纳米玻璃。对上述纳米玻璃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它们均保持非晶结构,没有出现晶化和分相。对纳米玻璃中的自由体积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与淬态样品相比,纳米玻璃中平均自由体积明显增多,最高可增加34%。对Pd40Ni40P20金属纳米玻璃进行了X射线大角散射研究,发现与铸态相比,纳米玻璃双体相关函数第一最近邻峰半高宽明显较宽,相对强度较小;这说明金属纳米玻璃最近邻配位数低于铸态,原子排列更加无序。即金属纳米玻璃原子排列无序度比金属玻璃高。DSC分析和等温退火处理研究表明,与铸态相比,Pd40Ni40P20金属纳米玻璃的热稳定性降低。该项目开发了塑性变形制备纳米玻璃的新技术,研究了对所制纳米玻璃结构和热稳定性,这些结果扩展了纳米玻璃制备途径,加深了对纳米玻璃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理解。 我们完成了该项目计划研究内容,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
由纳米尺度的玻璃区域和玻璃/玻璃界面组成的玻璃,叫做纳米玻璃。纳米玻璃是一种(因存在玻璃/玻璃界面)既不同于具有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玻璃、(因存在玻璃区域)又不同于纳米晶粒和晶界组成的纳米晶材料的结构全新的新型材料。本项目基于金属玻璃发生非均匀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剪切带上存在大量自由体积,探索开发完全致密金属纳米玻璃制备技术。将金属玻璃高能球磨产生剪切带,当球磨至剪切带之间平均间距达到纳米尺度(<50 nm)时,即制得完全致密金属纳米玻璃。优化成分和球磨参数,制备玻璃/玻璃界面(剪切带)上自由体积稳定的致密金属纳米玻璃。通过不同手段深入分析完全致密金属纳米玻璃的原子排列结构、玻璃/玻璃界面(剪切带)上的自由体积分布及其稳定性,描述纳米玻璃的原子排列结构和稳定性。纳米玻璃的研究将催生纳米玻璃新型材料,开拓材料科学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意义。
纳米淋浴房其实是在玻璃的表面上涂上一层纳米易洁原料,涂上这层原料后,淋浴房玻璃的赃物自动滑落,防水、防雾、增强玻璃透光及视线,绿色环保、抗潮、防毒、防菌,拒油、防污更耐脏。便于使用者清洁淋浴房,所以称...
纳米玻璃,是利用纳米技术,用特殊的装置,对玻璃进行原子、分子级的操作,改变其特性,使之具有全新的性能。 所谓纳米材料,就是指将材料的分子直径作到10的负9次幂级,这样的材料可以大大改善原来材料内部的缺...
纳米玻璃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的炒作!有是有的,只是在钢化的玻璃出炉后表面做个涂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防尘左右。但是作用非常有限,基本在半年左右的时间,涂层就脱落了。 所以,所谓纳米玻璃不必考虑。
纳米TiO_2玻璃膜的制备与表征
以钛酸丁酯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加硝酸银引入银离子,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提拉法在玻璃表面施涂膜层,控制提拉速度6cm/min,经500℃热处理,制得均匀透明的多孔纳米TiO2玻璃.通过对样品XRD、SEM等分析的研究,二氧化钛薄膜主要呈锐钛矿相,而且其纳米颗粒大小在50-100nm范围.以大肠杆菌为菌种,对样品进行抗菌测试结果表明:银的抗菌机理为银离子接触抗菌,添加少量银离子,薄膜即有良好的抗菌能力.透光率分析表明纳米TiO2玻璃的透光性较好,在可见光范围内相对于普通玻璃的透光率在65%以上.
高反射率Ag-Cu纳米膜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纳米Ag薄膜,并在其上镀一层Cu膜作为附着层,利用U-4100分光光度计测量纳米膜玻璃对可见光(380~780nm)和太阳光(340~1800nm)的反射率;用Auger电子能谱仪测量膜的成分;聚焦离子束和超级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双层膜中单层膜的厚度。结果表明:膜厚小于110 nm的银膜,反射率随膜厚增加而变大,当膜厚大于110 nm时,其反射率趋于一定值,附着层Cu膜对膜玻璃反射率影响不大。另外,在膜厚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玻璃厚度的增加,膜玻璃反射率逐渐减小。膜玻璃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7.85%,太阳光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6.74%。采用聚焦离子束和超级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多层膜中单层膜的厚度,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本书第1章概述了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定义和特性;第2章简单介绍
了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常用制备方法和原理;第3章依次介绍了常见的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和一些金属氧化物涂层的结构、性能、制备方法和影响涂层性能的因素;第4章依次介绍了金刚石、类金刚石、立方氮化硼、氮化碳、硼碳氮及纳米多层结构和纳米晶复合涂层的结构、性能、制备工艺;第5章介绍了硬质与超硬涂层常见的增韧技术;第6章介绍了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厚度、结构、成分及重要性能(如结合强度、硬度、断裂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的表征方法。本书的目的是把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发展过程、最新研究结果和应用现状介绍给读者,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一方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第1章绪论
1.1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定义
1.2硬质涂层与超硬涂层的种类
1.2.1硬质涂层
1.2.2超硬涂层
1.3涂层材料的特殊性
1.3.1表面效应明显
1.3.2涂层与衬底的界面与黏附性
1.3.3涂层中的内应力
1.3.4涂层的异常结构和非理想化学计量比
1.3.5涂层的择优取向
1.3.6涂层的纳米多层结构和纳米晶复合结构
1.3.7涂层的优异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第2章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制备技术
2.1真空蒸镀
2.1.1物质的热蒸发特性和真空蒸镀原理
2.1.2常见的真空蒸发装置
2.1.3真空蒸镀沉积涂层的工艺
2.2溅射沉积
2.2.1基本原理和特点
2.2.2常用溅射沉积涂层设备
2.2.3溅射沉积涂层的工艺
2.2.4溅射沉积涂层的应用
2.3离子镀沉积
2.3.1基本原理和特点
2.3.2常见的离子镀设备和工作原理
2.3.3电弧离子镀的工艺参数
2.3.4电弧离子镀涂层的应用
2.4化学气相沉积
2.4.1基本原理和特点
2.4.2常见的PECVD的装置和工作原理
2.4.3PECVD的工艺
2.4.4PECVD涂层的应用
2.5离子束沉积
2.5.1涂层制备中离子束的应用
2.5.2离子束辅助沉积
2.5.3低能离子束沉积
2.5.4离子簇束沉积
2.6分子束外延沉积
2.6.1分子束外延的基本原理
2.6.2分子束外延生长的装置
2.6.3分子束外延生长的工艺
2.6.4分子束外延涂层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硬质涂层
3.1概述
3.2金属氮化物涂层
3.2.1Ti-N系列涂层
3.2.2Cr-N系列涂层
3.2.3金属氮化物的合金化涂层
3.2.4金属氮化物涂层的制备技术及相关工艺
3.2.5影响金属氮化物涂层微结构和性能的因素
3.2.6其他金属氮化物系列涂层
3.3金属碳化物涂层
3.3.1TiC涂层
3.3.2W-C涂层
3.3.3Cr-C涂层
3.4金属硼化物涂层
3.4.1Ti涂层
3.4.2ZrB2涂层
3.5金属氧化物涂层
3.5.1Al203涂层
3.5.2ZrO涂层
3.5.3CrO涂层
3.5.4TiO2涂层
3.6其他硬质涂层、多层结构涂层及梯度涂层
参考文献
第4章超硬涂层
4.1金刚石涂层
4.1.1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4.1.2CVD金刚石涂层的性能及应用
4.1.3CVD全刚石涂层生长设备及工艺
4.1.4CVD金刚石涂层的形核和生长机理
4.1.5CVD金刚石涂层晶型显露规律
4.1.6大面积金刚石涂层的生长
4.1.7织构(高取向)金刚石涂层的生长
4.1.8金刚石涂层品质评价方法
4.2类全刚石(DLC)涂层
4.2.1类金刚石涂层的相结构
4.2.2类金刚石涂层的性能
4.2.3类金刚石涂层的制备方法和相关工艺
4.2.4类金刚石涂层的生长机理
4.2.5类金刚石涂层的质量评定和结构检测
4.2.6类金刚石涂层的应用领域
4.3立方氮化硼(cBN)涂层
4.3.1氮化硼的异构体
4.3.2立方氮化硼(c-BN)的正四面体结构
4.3.3立方氮化硼涂层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4.3.4立方氮化硼涂层的制备技术和相关工艺
4.3.5立方氮化硼涂层的生长机理
4.3.6立方氮化硼涂层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4.4氮化碳CN涂层
4.4.1氮化碳CN的晶体结构
4.4.2氮化碳CN涂层的合成技术
4.4.3氮化碳CN涂层性能及应用前景
4.4.4小结
4.5硼碳氮(BCN)涂层
4.5.1硼碳氮(BCN)的结构
4.5.2硼碳氮(BCN)涂层的制备技术及相关工艺
4.5.3硼碳氮(BCN)涂层的性能及表征
4.6纳米多层结构涂层和纳米晶复合涂层
4.6.1纳米多层结构涂层
4.6.2纳米晶复合涂层
4.6.3纳米多层结构涂层和纳米晶复合涂层的界面
4.6.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硬质与超硬涂层的增韧技术
5.1概述
5.2韧性相增韧
5.3纳米晶结构增韧
5.4成分或结构梯度增韧
5.5多层结构增韧
5.6碳纳米管增韧
5.7相变增韧
5.8压应力增韧
5.9复合增韧
5.10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硬质与超硬涂层的表征
6.1涂层厚度的测量方法
6.1.1光学测量法
6.1.2称重法
6.1.3石英晶体振荡仪法
6.1.4轮廓仪(触针)法
6.1.5断面测量法
6.1.6成分法
6.2涂层结构的表征方法
6.2.1扫描电子显微镜
6.2.2透射电子显微镜
6.2.3扫描隧道显微镜
6.2.4原子力显微镜
6.2.5X射线衍射方法
6.2.6低能电子衍射和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
6.2.7红外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
6.3涂层成分的表征方法
6.3.1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6.3.2X射线光电子能谱
6.3.3俄歇电子能谱
6.3.4二次离子质谱
6.3.5卢瑟福背散射技术
6.4涂层结合强度的表征方法
6.4.1划痕法
6.4.2压痕法
6.4.3刮剥法
6.4.4拉伸法
6.4.5抗剪强度检测法
6.4.6激光剥离法
6.4.7弯曲法
6.4.8其他测量方法
6.5涂层硬度表征方法
6.5.1显微硬度测试
6.5.2纳米压痕硬度测试
6.6涂层韧性测量
6.6.1弯曲法
6.6.2弯折法
6.6.3划痕法
6.6.4压痕法
6.6.5拉伸法
6.7涂层耐磨性表征方法
6.7.1磨损实验方法
6.7.2耐磨性的评价
6.8涂层耐腐蚀性能表征方法
6.8.1电化学表征法
6.8.2涂层高温氧化性能测量
参考文献
封面
氧化铁纳米材料:制备、表征、应用与安全性
内容简介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编委会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
第2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3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的特性与表征
第4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的一般毒性
第5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的致突变试验和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6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毒理学研究
第7章 氧化铁纳米材料毒性解决方案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索引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