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绪论1
11预应力技术发展简要回顾1
1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
112预应力钢结构3
12智能预应力原理6
13国内外智能预应力研究现状7
131国外智能预应力研究现状8
132国内智能预应力研究现状11
14智能预应力的应用前景12
15本书主要研究内容12第二章智能预应力梁的力学分析14
21体内无粘结智能预应力简支梁14
211力学模型14
212控制微分方程的求解17
213算例分析18
22体外横张智能预应力简支梁22
221力学模型22
222不考虑速度条件时的系统过程分析23
223考虑速度条件时的系统可控性分析25
224数值算例26第三章智能预应力梁的有限元参数化分析29
31横张智能预应力梁的有限元分析方法29
311索的有限元方程30
312索对梁的作用30
313梁的有限元方程31
314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34
315结构的优化36
32双撑杆横张智能预应力梁的参数分析41
321力学模型41
322模型参数分析42
323有限元优化50
324移动荷载的仿真53第四章移动质量作用下智能梁的挠度控制57
41力学模型57
42多级控制算法59
43仿真算例60
431无控制算例60
432单级控制算例61
433多级控制算例61
44参数分析62
441参数效应63
442参数可行域64第五章智能预应力系统的组成68
51智能预应力控制硬件68
511传感器68
512控制器71
513作动器73
52智能预应力控制算法76
521传统控制算法76
522现代控制算法77
523智能控制算法80
524控制算法小结82第六章智能预应力结构控制试验84
61智能预应力梁桥挠度控制试验84
611模型简介84
612静载试验86
613移动加载试验86
614试验结论87
62智能斜拉桥应力控制试验87
621模型设计87
622模型制作91
623静载试验93
624移动加载试验108第七章智能预应力技术展望与应用设想114
71智能预应力技术应用设想114
711在装配式钢桁梁中的应用设想114
712在基础托换中的应用设想114
713在锚杆支护中的应用设想115
714在荷载缓和体系中的应用设想116
715在迁移工程中的应用设想118
72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119参考文献120 2100433B
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主干线已连续几次进行全面提速,新建线路设计时速不断攀高,高速铁路建设正加快推进。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对轨道平顺性提与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提速加固原有桥梁还是新建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控制其长期弯曲变形成了设计的最主要原则之一,桥梁在长期恒载作用下的徐变变形直接影响轨道结构的受力、平顺性和行车安全。为减小恒载内力,现有技术手段之一是施加预应力。
传统预应力技术,是采用人为方法在结构中预先引入与荷载效应相反的应力,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减轻自重等目的。但是,当活载变化幅度相对于恒载而言较大时,结构中将存在高应力状态。在长期高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容易产生较大的徐变,从而导致结构出现较大变形,影响结构正常使用。
智能预应力技术,能够根据结构状态调整索力,明显改善预应力的效果,能避免长期不良应力和大大减少与时间紧密相关的预应力损失,使结构具有自适应性能,从而有效地控制短期挠度以及长期徐变效应,提高轨道的平整度和行车的安全舒适性,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结合国内外智能结构及预应力结构的研究现状,本着以基础性研究为主,从应用着眼的指导思想,探索性地开展智能预应力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智能预应力梁的力学分析、智能预应力梁的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移动质量作用下智能梁的挠度控制、智能预应力系统的组成、智能预应力结构控制试验、智能预应力技术展望与应用设想。
压力试验包括水压试验,单也许是气压试验等;室内给排水管道不需要另外套用压力试验定额项的;包含在定额项的工作范围之内了;
预应力平板与非预应力平板的区别是否给钢筋施加预应力
预应力静压管桩试验与应用要点
由于城市控制噪声,预应力管桩静压施工得以广泛应用。根据工程实例和试验数据,对静压桩和单桩极限承载力、侧阻力和歇后恢复性能、桩端土阻力、桩施工挤土对桩端阻力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要点。
特大力值预应力锚索试验技术研究
特大力值预应力锚索试验技术研究——李家峡水电站左岸6 000、8 000、10 000kN特大力值预应力锚索生产性试验,研究了其关键工艺、工序及材料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针对特大力值预应力锚索超长、穿束难度大、地下水中注浆等问题,组织科技攻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建筑业的日益普及,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现场施工管理,实现高科技与传统管理的有机结合,使BIM技术真正服务于项目生产,已经成为摆在建筑施工单位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业内人士认为,将BIM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工程建造上,建立工程智能建造云平台是建筑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BIM技术的应用与信息化发展策略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专业主管对现场进行技术交底与检查时,需带齐各专业图纸,有时候甚至要带上项目综合图,既累赘、影响工作效率,也易造成沟通的不顺畅。而BIM技术的应用需要电脑,往往也是在办公室进行,即便是手提电脑,进入施工现场也极为不便。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交底时,常规作法是在办公室根据拟交底的内容在BIM模型上选择视角并打印好图纸,在交底过程中,如果交底内容发生变化,则需回到办公室重新进行打印,既浪费人力与时间,也造成了办公耗材的浪费。
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从最初单个软件的应用到多系统的集成,目前已经完成移动平台的部署,实现了PC端向移动端的转变。此外,一些施工单位在推进工程建造信息化过程中,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同时结合不同技术的特性进行集成研究,应用于工程项目实际建造过程,打造“智慧工地”。
物联网及BIM技术项目级应用实践
BIM技术在项目级的应用,可以解决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在过程设计中,运用BIM技术综合排布,可以指导预设加工和布置。针对异形结构项目,可以对幕墙进行深化设计,用以指导幕墙的生产与安装。在测量放样中,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测量放线工作由劳务队完成,通常采用三角测量和拉钢尺的方式进行作业,工作方法粗糙,操作麻烦,工作效率低,空间局限性较大,关键的缺陷是其施工精度不够,导致施工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利用BIM云平台,将BIM模型带到施工现场,与智能全站仪进行集成应用,使现场测量与定位更加精确。将BIM技术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建立虚拟现实模型,可用来指导施工、校核三维空间、检测净高和校对图纸等,即使坐在办公室也可以体验“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尝试利用BIM模型的信息化功能进行物业管理。通常的方式是在所有设备上张贴二维码,通过扫描获取构件的ID号后,再通过BIM模型的ID号获取构件信息。而二维码数量庞大,制作张贴难度大,容易损坏,超高和隐蔽构件的二维码的获取难度尤其大。一些施工单位通过云平台技术,实现了模型的构件与现场构件的一一对应,建立了多个物业管理的分区巡更视角管理系统。云平台成员打开相应空间的视角,利用Ipad的陀螺仪和操纵杆能快捷地找到相应的构件并获取构件信息,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从根本上解决了超高、隐蔽构件的可视信息管理。
此外,通过物联网和BIM技术,一些施工单位在临时照明分析、安全疏散模拟、VR应急演练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一体化系统、数字地铁智慧工地平台、智能化绿色施工自评价系统、智能化模架体系监控系统应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工程建造信息化企业级实践与探索
工程建造信息化企业级应用是当前我国正在做的事情。按照“服务生产、集成应用、智能管控、务求实效”的原则,一些企业提出建立工程建造信息集成云平台,并提出了具体目标:一是实现建造过程模拟,进度质量可预判;二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安全风险自动预警;三是实现实施过程可视化,管理远程控制;四是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人员认为,建设这个平台,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企业、项目管理需求。对于项目层面而言,就是要实现建造过程自动化,提高项目生产力。一是替代手工,提升工作效率。通过“云、大、物、移、智+BIM”等先进技术及其综合应用,将施工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进行实时、动态采集。二是实现项目协同管理。实现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多方工作协作,实现模型管理,利用工程模型集成技术、质量、安全等业务管理。三是单项目自动化门户。集成项目生产数据,实时动态反映项目生产情况。
在企业层,要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智能数据分析与预警。利用工程信息集成云平台,实现项目过程数据采集、智能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与预警管控,积累企业数据资产。分(子)公司或指挥部,要实现所属项目实时在线监管,动态管理项目施工过程。
工程建造信息化社会级应用探索
BIM技术应用经历了2008年~2012年的可视化应用初级阶段,2013年至今的信息化应用中级阶段,未来将进入智能化应用高级阶段。在高级阶段,企业级、社会级应用将成为主流,我们将重点关注BIM数据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管理主体的集成应用。
通过企业级应用,将BIM技术应用拓展开来,对数据进行采集,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在湖南省,将智慧工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形成省级或者行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另外,我们把多元异构项目的BIM数据进行融合,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对模型进行轻量化,通过移动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在线浏览。利用BIM数据存储、传输与计算的混合云技术,通过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应用的方式,完成了数据管理的难题。
而在拥有海量数据后,可以为政府和行业有关企业提供工程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现场参建单位众多,如何快速、便捷地将最新的设计要求传达到每一位技术人员,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并进行交底,确保施工不出现偏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入分布式云平台技术,建立云平台工作组,由管理员根据设计变更情况进行数据更新,工作组成员在wifi环境下打开Ipad,即可收到模型更新信息,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确保施工质量。
云平台工作组成员在进行现场检查时,应用ipad实时记录问题并保存视点,在wifi环境下将检查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工作组,或定向发送给工作组相关成员,还可就施工难点、技术疑难问题进行实时沟通,实现实时动态校验和多个用户之间的多方监控、快捷沟通。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谁能抢先掌握最新的信息化工具,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为此,将BIM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工程建造上,建立工程智能建造云平台是建筑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将BIM应用与云计算技术从台式电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项目团队所有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在BIM技术应用与云计算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作者依据预弯复合梁原理,提出了预弯预应力柔性钢筋混凝土梁,并开展了试验研究;进而探索了预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结合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原理,提出了预弯双预应力复合梁;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了横张预应力复合梁。书中还介绍了预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和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染在实际桥梁中的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新技术:探索与实践》阐述了作者在现有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形成新的构想;介绍了从新技术的初步设想、完善构思、具体研究直至实践应用的全过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新技术:探索与实践》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者、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参考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部署,自2015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连年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共遴选并确定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涉及92个行业类别,拉动投资超过千亿元。这些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后,在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减耗、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支撑并带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在组织出版了首批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案例汇编之后,为相关地区、行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扩大试点示范效应,加快示范企业典型经验的推广应用,对2016年和2017年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汇编,分为《电子信息行业卷》《装备制造行业卷》《原材料行业卷》《消费品行业卷》4个分册(本书为《原材料行业卷》),以持续营造全社会推广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本书可为政府部门、制造企业及从事制造业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制造业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