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砖砌体结构是古建筑和现代中小城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准确评估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能力以及破坏程度意义重大。现有的理论难于准确评估它的抗震能力和破坏程度,特别是设有构造柱和圈梁的砖约束砌体结构,现有研究成果仍无法定量评价构造柱、圈梁等对结构整体性的贡献。本课题分析构造柱和圈梁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提出衡量砖砌体结构整体性的结构整体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建议了考虑砖砌体结构整体性和承载力指标的抗震能力指标,基于既有汶川地震中大量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的资料,对不同遭遇烈度结构抗震能力需求值进行研究,建立了砖砌体结构地震整体破坏模型,基于震害和试验结果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标定和检验,实现对砖砌体结构破坏程度的评估;对现行规范中砖砌体结构层数限值和构造柱设置未考虑楼层内墙体面积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分析了楼层墙体面积量不同对层数限值和构造柱设置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性能目标下层数限值和构造柱设置建议;对抗震鉴定标准中的关键参数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进行了考察,分析了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取值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考虑构造柱含量和楼板类型不同的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的计算模型,为研究砖房抗震墙基准面积率提供了新途径。探讨层数、楼层构造柱率、楼层墙率、层高等参数变化对砌体结构延性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砖砌体结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100433B
砖砌体结构是古建筑和现代中小城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准确评估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能力以及破坏程度意义重大。现有的理论难于准确评估它的抗震能力和破坏程度,特别是设有构造柱和圈梁的砖约束砌体结构。本课题分析构造柱和圈梁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提出衡量砖砌体结构整体性的结构整体性指标的计算方法,获得所提出的结构整体性指标与结构延性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砖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表征指标,基于既有汶川地震中大量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的资料,对不同遭遇烈度结构抗震能力需求值进行研究,实现对砖砌体结构的抗震评估;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鉴定标准有关砖砌体结构的部分条文内容进行研究和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探讨结构延性与墙单元延性的关系;分析已有的地震破坏模型,提出砖砌体结构地震整体破坏模型,基于震害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标定和检验,实现对砖砌体结构破坏程度的评估。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砖砌体结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砖混结构的平房,层高为2.9米,屋面板厚250mm,那么砖墙砌筑的高度2.65m。
你好,砌体结构抗震缝有什么要求: 抗震缝的缝宽是根据相邻房屋结构型式,避免在地震来临时左右摇晃的...
砌体结构就是混合结构,抗震等级不能使非抗震,现在都有抗震的,根据说明填抗震等级
碳纤维布加固砖砌体结构抗震研究
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对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特性,提出了碳纤维布剪力折减系数和加固后墙体的极限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经验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后运用AN-SYS软件对碳纤维布加固的墙体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了4种不同碳纤维布加固方式的加固效果,从中得出较为理想的加固方式,供工程设计参考。
浅谈提高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的保障砌体结构房屋的使用安全,减轻地震给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害,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砌体结构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并提出了提高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学员问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解答】1)水平地震作用的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通常,可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搞震能力。结构的抗震能力则是结构承载力及延性的综合反映。
2)结构刚度选择时,虽可考虑场地特征,选择结构刚度,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但也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将会因P-Δ效应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
3)结构除需要满足水平方向的刚度和抗震能力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现有抗震设计计算中不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在概念设计中应注意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本项目基于“十二五”期间开展的全国范围居住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大样本问卷调查和北方地区典型城市入户实测调查所获得的大量调查数据,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建模、数理统计等方法,深入开展了室内健康环境表征指标体系综述研究、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主客观表征模型构建、室内环境健康性能综合表征模型以及室内健康环境物联网实时监测评价系统的研究开发,获得以下重要学术成果:1)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居住建筑各功能房间室内健康环境评价方法;2)研究提出了健康室内环境主客观表征参数;3)构建了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主观表征模型;4)建立了基于北方典型城市入户实测调查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客观表征模型;5)提出了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主/客观表征模型融合方法;6)研究开发出了室内健康环境物联网实时监测评价系统,并在全国9个代表性城市进行应用。除完成项目计划书所制定的各项任务外,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研究,构建了基于信息感应思想室内环境营造原创性理论体系,在《建筑科学》发表了“节律协同与健康人居” 独家专栏论文10篇,并先后在健康住宅与理论、热舒适、村镇生态建筑、太阳能应用等领域重要的行业及学科领域大会上作了4次特邀报告和一次主旨报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项目执行期间,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为主编;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EI检索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国际会议论文23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9篇;获得专利1项。本项目成果的科学意义主要体现在:1)建立了揭示问卷调查样本数据关联性的有效分析方法;2)确立了构建客观模型所需的剂量效应和暴露风险的定量关系;3)提出了主客观表征模型有效融合的描述方法;4)引入了室内健康环境需求的文化体现新视角;5)提出了合理且便于监测的指标参数及现场测试方案。研究表明居住建筑室内健康环境的营造需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自然气候和功能空间明确其室内环境需求的综合效应和目标。 2100433B
(1)水流通过水工建筑物消能工后,其剩余能量导致下游河床冲刷的情况。
(2)水流建筑物下泄急流对岩石河床冲刷的情况。
(3)改善工程设计,研究防护措施 。
局部冲刷模型试验要求模型与原型水流相似,并选择合适的下游河床模型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