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伴随着沪昆高速铁路的修建,在列车振动载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涉及红粘土的振陷灾变问题, 而广布红粘土的湖南贵州等省是沪昆高铁的必经之地,因此对于红粘土路基性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课题依据室内试验结果,确定红粘土强度非线性特性、确定红粘土应变局部化特性、确定红粘土应变软化特性。在考虑水对红粘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后,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建立红粘土路基的地质灾变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红粘土路基灾变时的能量耗散,计算外力的功和内能沿着破坏面的耗散功,获得红粘土路基振陷灾变极值,提出红粘土路基的隔振措施。根据得出的相关结论揭示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红粘土路基的地质灾变机理,并考虑连续降雨和渗流对红粘土路基振陷灾变的影响。通过实际红粘土路基工程检验该成果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对高速列车的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振动引起的路基灾变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小振幅长时振动与大振幅短时振动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由于高速列车引起的长期振动作用,路基土产生严重的附加沉降,从而引起路基的振陷灾变。高速列车长持时振动引起的路基振陷问题是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高速铁路作为重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其修建还必须考虑路基土振陷问题,以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因此对于红粘土路基性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湖南典型的高速铁路红粘土路基,对在长期的列车振动荷载下的振陷灾变进行研究,而广布红粘土的湖南贵州等省是沪昆高铁的必经之地。通过理论分析、大量的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红粘土路基的振陷灾变机理,建立振陷灾变时的能量计算方法。课题组将通过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确定红粘土非线性破坏时的强度曲线,尤其是确定应变局部化形成条件,以及红粘土软化后的力学特性。提出能描述应变局部化后能量耗散的新模型,揭示红粘土振陷时的路基灾变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模拟红粘土振陷灾变的能量耗散方法。进而提出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通过示范性工程,检验新模型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公开发表43篇期刊论文(其中35篇SCI,6篇EI,2篇CSCD)。授权12项专利。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省优秀硕士论文奖1项。其中2篇论文入选ESI高倍引论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对高速列车的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软土地基路基施工所谓软土,从广义上讲,就是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土层。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基,若不加处理,往往会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导致公路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习惯上常把淤泥、淤泥质土、软粘性土总称...
粉质土一定要做好排水措施,它很容易造成路基冻胀翻浆,特别是在季节性冻土地区
看看是否经过搬运吧,还有经过搬运的红粘土的力学性质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云南红粘土路基水泥加固力学特征试验研究
采用水泥加固云南红粘土路基是一种有效方法。对水泥与高含水率红粘土按照不同配比制作而成的试块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和声发射无损检测(AE)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抗压强度与水泥掺量呈对数关系增长,增长幅度逐渐减小,且受高含水率影响的临界水泥含量约为20%~25%;检测高强度红粘土试块时,初期声发射活性较弱,而低强度红粘土试块的初期声发射活性较强,且低强度试块的应力水平突增点要比高强度的应力水平突增点在时间轴上提前。
高液限红粘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研究
本文结合具体公路案例,对高液限红粘土路基填筑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以期全面提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粗粒土受力变形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并据此建立本构关系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此,首先研究粗粒土摩擦、剪胀及颗粒破碎的能量耗散机制,确定耗散函数;然后利用最小耗能原理,研究耗散函数的驻值条件,确定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对耗散函数进行Legendre变换,得到耗散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结合试验,比较等内参量时真实与耗散屈服应力的差别,研究迁移应力,得到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及其硬化规律;最后拟合试验结果,确定模型参数。本课题的研究,掘弃了以德鲁克公设为基础的传统塑性力学理论,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提高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的精度及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批准号 |
50479057 |
项目名称 |
基于能量耗散的粗粒土本构关系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5 |
项目负责人 |
迟世春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经费 |
22(万元) |
批准号 |
50579033 |
项目名称 |
深埋地下工程围岩劈裂破坏的能量耗散和形成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5 |
项目负责人 |
朱维申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山东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