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该花为人们所喜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有染指甲的功效。用凤仙花染指甲风俗由来已久。宋代周密所撰《葵辛杂识续集》中载有以凤仙花染指甲之法。将带色的凤仙花花瓣捣烂,加入适量食盐或明矾湿均,蘸取适量涂于指甲上,用布片或植物叶片包好,经一段时间后就染好了。染好的指甲,用凤仙花染指甲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数月。所以凤仙花又名指甲花。
该花的拉丁属名为Impatiens(意思是没有耐心的),英文名为Touch-me-not(别碰我)中医上,其种子入药,称"急性子",结源于此。
为害症状:凤仙花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落叶。(2)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为害症状: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常为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形,后期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叶背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叶,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
发病特点:在南方,病菌以孢子囊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开来。
流行动态:气温15-17℃、高湿或昼夜温差大、雾大露重、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易发病;夏秋阴雨连绵、雨日多、降雨量大发病重或大流行。
防治方法:(1)栽植凤仙花日寸,应注意选择地块,合理密植,精心养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为害症状: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cC,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流行动态: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合凤仙花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砂土中常较粘土重,适宜土壤pH4-8。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2)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3)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4)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花。叶片染病 菌丝体生在叶两面,形成白色放射状圆形毡状斑片,后来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茎、花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发病特点: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动态:气温适宜,空气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1)秋季搜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2)精心养护,凤仙花属长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形成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部。初根茎处呈现油渍状暗绿色条状斑块,迅速扩展后变为黑褐色不规则形,严重时茎、叶全部变黑,植株很快倒折、根颈部凹陷致植株倒伏死亡。在湿度饱和且持续时间较长条件下,病部长出稀疏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发病特点:该菌菌丝和孢子囊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但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4年。卵孢子是该菌进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游动孢子可直接侵入凤仙花的根,是再侵染的主要器官。孢子囊萌发释放10-36个游动孢子,孢子囊也可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及附着胞,产生侵入丝由叶片气孔侵入叶组织,起有分生孢子的作用,完成上述过程需要有水滴存在。茎、叶上的各种伤痕可使该病加重。
流行动态:气温20-25℃,潮湿持续15小时,50%染病。温度及湿度持续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该菌侵染效果影响很大,湿度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病菌侵染。气温低于20℃,高于25℃,需增加结露持续时间才能迅速侵染。进入雨季或大暴雨后易发病。
防治方法:(1)减少初侵染源。搞好园地卫生,采用隔年土,并在炎夏进行多次耕翻土地,经充分日晒该菌生活力降低,阳光照射可使休眠卵孢子萌发,从而丧失侵染能力;秋季彻底清除病残体,可减少发病。(2)防止雨水溅射和传播,对减少地上部发病具重要作用。(3)发病初期喷洒 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凤仙花的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全株无毛。叶膜质,具柄,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状狭成长1-2.5厘米的叶柄,边缘具圆齿,齿基部有小刚毛,侧脉7-9对,两面无毛;叶柄基部有球状腺体。总花梗纤细,生于上部叶腋或近顶生,常长于叶,具4-10个花,总状排列;花梗纤细,基部有卵状披针形的苞片;苞片小,顶端具腺体,宿存;花小,黄色或淡黄色;花芽顶端圆形;侧生萼片小,镰刀状或斜卵形,干时变红色,顶端具矩芒尖,1侧上部边缘具1腺体;旗瓣圆形;冀瓣无柄,基部裂片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背面具圆形小耳;唇瓣锥状,基部狭成内弯的长距。花药钝。蒴果线形或狭棒状,长达2.5厘米,顶端喙尖,种子多数,长圆形,褐色。花期6-8月。
此种的萼片小,镰刀状,1侧上部边缘具1腺体和顶端具短芒尖,容易识别
种中文名 | 总状凤仙花 |
生境 | 生境: 苔藓中, 溪边草丛中 |
海拔下限 | 1700 |
海拔上限 | 3300 |
是否中国特有 | 否 |
是否引种栽培 | 人工引种栽培 |
国外分布 | 克什米尔地区; 尼泊尔; 印度阿萨姆; 印度西北部 |
国内分布 | 西藏自治区 |
种拉丁名:Impatiens racemosa DC.
科拉丁名:Balsaminaceae
属拉丁名:Impatiens
中国植物志:47(2):095
施用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以金华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污泥堆肥60%+园土20%+炉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变化甚微。
铜-锌复合胁迫对凤仙花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为了探明重金属Cu-Zn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用凤仙花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Zn处理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0 mg/L低浓度处理时,Cu-Zn处理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仍低于对照处理;而在40~320 mg/L高浓度处理时,随着Cu-Zn处理浓度的增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率呈下降趋势。Cu-Zn处理对凤仙花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当Cu-Zn处理浓度为40 mg/L时,呈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逐渐增强。Cu-Zn处理对凤仙花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Cu-Zn处理下凤仙花幼苗的根系活力受到显著的抑制。
植株极矮小,唇瓣具极短的距或无距,与原变种相区别。
产自西藏(聂拉木)。也分布于印度西北部。西藏的植株极细小,高3-5厘米,叶极小
生长于海拔3300米的苔藓上或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