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住宅立法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必将极大的推进我国住宅立法工作的进程。让我们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住宅立法,建立多层次的住宅保障制度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住宅权利的实现,共同构建一个“居者有其屋”,人人有好屋的和谐社会。
周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资源法教研室主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常务理事。
第一编 住宅法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 住宅问题与住宅保障
第一节 住宅与住宅问题
第二节 住宅保障
第二章 住宅法概述
第一节 住宅法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 住宅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住宅法律关系
第三章 我国住宅法的渊源
第一节 我国住宅法的渊源概述
第二节 我国住宅法的各种渊源
第四章 我国住宅法的体系
第一节 住宅法的体系概述
第二节 住宅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第二编 住宅立法比较研究
第五章 若干国家和地区住宅立法
第一节 英国住宅立法
第二节 美国住宅立法
第三节 德国住宅立法
第四节 瑞典住宅立法
第五节 日本住宅立法
第六节 新加坡住宅立法
第七节 香港住宅立法
第六章 主要启示与经验总结
第一节 市场与政府在住宅保障上的作用
第二节 住宅保障的多元化措施
第三编 我国住宅立法发展历程
第七章 改革开放前的住宅法律制度:—年
第八章 传统住宅制度改革的历程~年
第一节 公共住宅制度概述
第二节 住宅合作社制度概述
第三节 商品住宅制度概述
第九章 多层次住宅保障制度的发展:年至今
第一节 改革第一阶段(1998~2002年)
第二节 改革第二阶段(2003~2007年)
第三节 改革第三阶段(2007年8月至今)
第四节 我国住宅立法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编 我国住宅立法的完善
第十章 我国住宅立法的完善概述
第一节 完善我国住宅立法的任务
第二节 若干需要破解的住宅立法难题
第十一章 住宅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廉租住宅法律制度
第二节 经济适用住宅法律制度
第三节 新市民住宅保障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住宅自力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商品住宅制度
第二节 农民住宅保障制度
第十三章 住宅互助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合作住宅释义
第二节 住宅合作社
第三节 合作住宅保障制度
第十四章 住宅保障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节 住宅行政管理机构
第二节 住宅规划与计划制度
第三节 住宅登记管理制度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法草案建议稿》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本书从招贴的起源、发展到现代招贴设计的运用,阐述了招贴的分类、功能及设计形式等基本知识。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招贴设计中。全文内容基础,表述深度恰当,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引领...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十三五项目研究内容简介
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工业化建筑是我国建筑业改革的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我国今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为代表的工业化建筑将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
《摄影测量学》内容简介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成果登记号 |
20040189 |
项目名称 |
矿权招标立法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 |
李慧、罗小民、刘健、尤孝才、程绪平、袭燕燕、李晓妹、孟祥舟、魏建秋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2-03-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3-06-01 |
主题词 |
矿权;招投标;立法研究 |
任务来源 |
10; |
计划名称和编号 |
F801-2002 |
序
第1章 绪论
1.1 土地法立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土地法立法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2.3 土地法立法建议稿研究
1.3 土地法立法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机制
1.3.3 研究平台
1.4 本书研究范围与结构
第2章 土地法立法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土地法理论
2.1.1 土地法权关系理论
2.1.2 土地所有权理论
2.1.3 土地商品化理论
2.1.4 马克思土地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2.2 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内容
2.2.2 科学发展观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2.3 土地的非完全商品性理论
2.4 土地产权制度理论
第3章 国外土地法律制度与立法
3.1 英国土地法律制度
3.1.1 英国土地立法情况
3.1.2 英国土地权益制度
3.1.3 英国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3.1.4 英国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立法的启示
3.2 美国土地法律制度
3.2.1 美国土地法概况
3.2.2 美国土地权益
3.2.3 美国土地资源管理
3.2.4 美国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立法的启示
3.3 法国土地法律制度
3.3.1 法国土地立法情况
3.3.2 法国土地权益
3.3.3 法国土地资源管理
3.3.4 法国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立法的启示
3.4 德国土地法律制度
3.4.1 德国土地立法情况
3.4.2 德国土地权益制度
3.4.3 德国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3.4.4 德国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立法的启示
3.5 日本土地法律制度
3.5.1 日本土地立法情况
3.5.2 日本土地权益
3.5.3 日本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3.5.4 日本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立法的启示
3.6 俄罗斯土地法律制度
3.6.1 俄罗斯土地立法情况
3.6.2 俄罗斯土地权益
3.6.3 俄罗斯土地资源管理
3.6.4 俄罗斯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立法的启示
第4章 国内土地立法历史沿革
4.1 中国古代土地立法情况
4.1.1 夏、商、周时期的土地立法
4.1.2 秦汉时期的土地立法
4.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立法
4.1.4 隋唐五代时期的土地立法
4.1.5 两宋时期的土地立法
4.1.6 辽、金、元时期的土地立法
4.1.7 明朝土地立法
4.1.8 清朝土地立法
4.2 民国时期的土地立法情况
4.2.1 南京临时政府的土地立法
4.2.2 北洋政府的土地立法
4.2.3 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立法(1927-1949年)
4.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立法(1921-1949年)
4.3.1 苏维埃政权时期的土地立法
4.3.2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立法
4.3.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立法
4.4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法历史变迁(1949年至今)
4.4.1 土地立法的初步建立(1949-1956年)
4.4.2 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土地立法的调整(1957-1977年)
4.4.3 改革开放与土地立法的进一步完善(1978年至今)
第5章 我国现行土地法律制度
5.1 土地权利法律制度
5.1.1 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
5.1.2 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5.1.3 土地登记制度
5.2 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
5.2.1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5.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规定
5.2.3 建设用地利用法律制度
5.2.4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5.3 土地保护法律制度
5.3.1 耕地保护法律制度
5.3.2 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法律制度
5.4 土地市场法律制度
5.4.1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
5.4.2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
5.4.3 土地储备法律制度
5.5 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
5.5.1 土地征收法律制度
5.5.2 土地征用法律制度
5.6 土地税费法律制度
5.6.1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
5.6.2 耕地占用税
5.6.3 城镇土地使用税
5.6.4 土地增值税
5.6.5 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5.6.6 其他有关土地的税费
5.7 土地执法监察和督察制度
5.7.1 土地监察制度
5.7.2 土地督察制度
5.8 土地法律责任制度
5.8.1 土地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5.8.2 土地法律责任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第6章 中国土地法的立法原则与内容
6.1 土地法律制度改革与立法的理念与原则
6.1.1 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6.1.2 坚持市场经济方向,保障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
6.1.3 坚持土地可持续性发展,强化土地生态立法
6.1.4 坚持法律现代化理念,实现土地管理的法治化
6.2 土地法的立法体系与完善
6.2.1 土地法律关系的特点
6.2.2 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6.2.3 土地(基本)法的结构与内容
6.2.4 土地法律制度体系的协调
6.2.5 土地法的地方立法
6.3 土地法律制度改革与立法的主要内容
6.3.1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6.3.2 土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6.3.3 土地征收制度
6.3.4 土地权利制度
6.3.5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
6.4 国内学者关于土地立法的主要观点和建议
6.4.1 韩俊: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6.4.2 刘守英:中国土地产权与土地市场发展
6.4.3 王卫国:中国土地法的现状与改革
6.4.4 沈开举: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法治化
6.4.5 蔡继明:土地制度安排的原则思考
6.4.6 周天勇:中国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修法
第7章 土地法体系化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1 土地法立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7.1.1 土地法立法是土地资源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7.1.2 土地法立法是土地市场统一化和自由化的需要
7.1.3 土地法立法是土地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需要
7.1.4 土地法立法是土地法律体系化和合理化的需要
7.2 我国现行土地立法与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法律品质与理念偏差
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制度性缺陷
7.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内容缺失
7.2.4 土地法律体系的非独立性和不协调
7.3 土地法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7.3.1 我国土地法的立法理念已基本明确,具有立法原则基础
7.3.2 土地法的立法资料比较充分,具有立法制度基础
7.3.3 土地法立法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有立法理论基础
7.3.4 土地法的立法技术比较成熟,具有立法规范基础
7.4 土地法体系化立法的目标与路径
7.4.1 土地法的调整对象与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7.4.2 土地法的部门法定位与土地法律规范体系
7.4.3 土地法的立法内容与土地法律结构体系
7.5 土地法体系化立法的路线图
7.5.1 科学立法,有计划推进土地立法
7.5.2 民主立法,贯彻公众参与机制
7.5.3 统筹立法,注重法律之间的协调
附录1 中国现行土地法律与政策
附录2 主要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后记
立法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