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杨富强的“盾构”人生

2014/12/311740 作者:佚名
导读:南水北调工程终于让北京人喝上丹江水的梦想变为现实。在该标段盾构施工区间,杨富强默默耕耘,用最朴实无华的工作编织着最不普通的人生。

杨富强的“盾构”人生

——记北京住总集团市政道桥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杨富强

杨富强的“盾构”人生

杨富强

南水北调工程终于让北京人喝上丹江水的梦想变为现实。作为该工程的建设者之一,北京住总集团市政道桥工程总承包部承建了南水北调工程东干渠2标项目。在该标段盾构施工区间,杨富强默默耕耘,用最朴实无华的工作编织着最不普通的人生。

2001年参加工作后,杨富强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参加了北京住总集团承建的第一个轨道交通项目——北京地铁10号线11标段建设,并且迅速成长。进军外埠市场时,他开始担任沈阳地铁1号线9标段项目经理。回到北京后,他再次担当重任,成为北京地铁15号线6标段项目经理……

有一种跨越叫成长

别看现在的杨富强对盾构施工驾轻就熟,但刚接触盾构机时却是一只“菜鸟”。在北京住总集团涉足地铁施工时,杨富强成为从事盾构施工的先行者。“当时市政工程还没完,可我一个新人并没有太多工作可做,领导就让我参与到盾构施工的筹备工作中。”杨富强说。

当时,杨富强对盾构机一无所知。研究采购报告、查询盾构专业技术资料……从最初看“天书”到熟悉掌握,杨富强只用了半年时间,可这半年中他连一次真家伙都没有看到。

半年之后,杨富强被派往南京、上海、广州,成为北京住总集团学习盾构机使用的“黄埔一期”生。到了工地,杨富强马不停蹄地跑到盾构机旁开始实习,硕大的圆筒状机器让杨富强惊呆了。一年多的学艺生涯很快过去了,而杨富强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盾构机人才。

在北京住总集团中标北京地铁10号线11标段后,杨富强学到的一身本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个项目是北京注总集团第一个地铁工程,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度可想而知。例如,方案的编制,都是在现场应用遇到了问题后再修改,如此反复。”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杨富强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地铁施工的各类知识和技艺,并参与工程测量、材料选购等工作。在这个工程中,杨富强迅速成长起来,不仅在盾构施工方面技艺娴熟,而且还成长为一名地铁施工管理的多面手,开始担任项目书记助理一职。

苦没有白吃,汗没有白流。杨富强在11标段的历练使他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为将来地铁施工积累了经验,也使他迅速成长为沈阳地铁1号线9标段的项目经理。

有一种认真叫责任

2012年,北京住总集团成功中标北京南水北调东干渠02标段工程,这是该集团在水利水务领域的首次突破。杨富强被任命为项目经理,扛起这个重担让他既兴奋又紧张。这一标段的施工难度相当大,前后要经过4个特级和4个一级风险源,分别下穿北苑桥、地铁5号线、北苑桥西天桥、西匝道和下穿北苑西桥、仰山桥东匝道、两次穿越五环路。全长3859米,共有五个基坑,其中两个为盾构始发兼接收井,一个为盾构接收井,其余两个为二衬施工竖井。2013年4月3日,要通过第一个风险源,下穿五环路时地表沉降范围要控制在1厘米内,这让杨富强及项目部的其他人捏了一把汗。

杨富强紧急组织各部门彻夜研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从技术交底到盾构施工指令单的下发,从原材进场、浆液配比、管片拼装的检验到地表沉降的监测,每一细节他都做到了地上、地下各工序的无缝连接。为了确定盾构穿越五环路的最佳掘进参数,杨富强带领队伍在选定的80米试验段中,分成15排监控点,每15米、10米、5米、2米进行监测,技术、施工、测量均安排专人轮流值班,及时将数据汇总分析,最终得出地表沉降的最小掘进参数。

经过13天的日夜奋战,五环路最终顺利穿越。第一个盾构区间的顺利贯通,为攻克接下来的几个风险源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有一种节俭创造效益

“一切责任心的源头就是你有没有真正的以项目为家。” 杨富强说,“只有爱家,才能当好管家。”

2007年,杨富强走进了沈阳地铁1号线工程施工现场,而特殊的地质条件则让首次走出北京的他遭遇能否继续施工的挑战。

当地属于石英砂卵石层,石英砂和卵石层两者都是盾构机刀头磨损的“高手”,两者组合的地层对盾构施工的破坏不可小觑。盾构机下井后,前进不到200米刀具就报销了。当时,杨富强面临更换同样刀具,还是根据地层重新选择和布置刀具的抉择。项目书记李勇回忆:“当时两种声音都有,我同意选择更耐磨的新刀具。”

当时,杨富强果断决定更换刀具,并找到厂家仔细研究地层特点,从而顺利更换了更耐磨的刀具,还添加了部分起到保护刀盘作用的刀具。最终,新刀具完成了整个工程的掘进任务,没有出现一次停顿。因此,杨富强为项目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这还不算更换刀具期间产生的停工费、人工费等。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南水北调项目部。在控制施工成本和避免浪费上,仅仅场地硬化一项他就节约了近50万元。杨富强说:“作为项目经理,有时候手松一点,很多方面的浪费就出去了。”而这一切节约的前提就是通过细致认真的技术计算和验算。

南水北调工程只是杨富强征战途中的一个“堡垒”,接下来,他将征服下一个工程,再次用行动谱写出另一首赞歌。

文章来源:中华建筑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