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对理想的突围
——记集泰化工董事长邹榛夫在中山大学的一堂创业指导课
“我们的讲座一般以吹捧作为起点,现在从自我吹捧开始。” 集泰化工董事长邹榛夫的开场白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他接着说,“我们的第一次创业,第一个产品是做集装箱密封胶,就是现在海上运输的集装箱,像一栋房子一样,横的竖的地方地板都要用很多胶密封。如果船沉了,装了货的集装箱还能在海上漂三天。这集装箱不是靠铁焊起来的,而是靠胶密封起来的。经过6年时间我们获得了在这个行业的领导地位。从1994年开始,世界上集装箱有一半以上是用我们的胶密封的。集装箱的使用寿命是14年,1994年以前的集装箱基本都已报废,所以说现在在世界上每两个集装箱中就有一个就是用我们的胶密封的。”
“但是”,他话锋一转,“这件事可以自豪,但也不用太自豪,这只是在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取得的领导地位。”接着,邹榛夫讲起了创业时的艰辛与拼搏。
那是1988年,邹榛夫正好到了创业人生的十字路口。原先,他打算投身食品加工业。但他在一家榨油厂工作两个月后便辞职了,因为他发现那并不是自己要走的路。这时,一位校友建议他做钢窗胶。因为过去的房子都是钢窗或木窗装玻璃,窗和框之间要用石灰涂抹,不然会漏水,钢窗胶就用来替代石灰。校友借给他3万元,助他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然而,用3万元的启动资金去创业实在太难了。他经过千挑万选最终在广州天河郊区花350元租了一个35平方米的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集泰事业。
课堂上鸦雀无声,同学们被邹榛夫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住了。邹榛夫的思绪也回到当初跌宕起伏的创业岁月……
这是中山大学一堂《创业人生》的选修课。集泰化工董事长邹榛夫被学校请进课堂,以讲座形式授课。接到邀请,邹榛夫做了精心准备,并将演讲主题定名为“创业是对理想的突围”。他决定,不去卖弄所谓的成功学理论,而是尽可能利用2个小时的时间理性、真实地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希望能给在校学生创业以方向和启示。
在大学生还比较稀缺的上世纪80年代初,邹榛夫从武汉大学化学系取得硕士学位,是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为了实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他接受了广州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抛来的橄榄枝,成为了一名研究员。工作两年后,他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做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小之又小,希望渺茫。“那时我就有了创业的想法,心想如果做得好还能自己挣钱做研究,为社会做点贡献。”邹榛夫说。
集泰化工最早的品牌是“安泰”。在钢窗胶领域稍有斩获之后,他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广州造船厂有个集装箱厂,他们所需的集装箱密封胶中国大陆没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完全依赖进口。这一消息激起了邹榛夫自己研制集装箱密封胶的雄心。1990年,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并定型。可很快,却遭受竞争对手的强力打压。“在创业过程中,好消息总是等不到,而坏消息总是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来临。”邹榛夫无奈地说。1994年,一家同行企业突然间把价格降了三分之一,想利用价格战拖垮集泰化工。“从那时起我们一个月连1支胶的订单都没有了。”
面对严峻的形势,有人劝邹榛夫说:“你们也把质量做差,把价格降下来啊。”邹榛夫说:“把质量做差不符合我的原则。”结果,天道酬勤也酬诚。1994年下半年的一天,公司突然接到中集集团的电话,是中集采购经理打来的,说急需集泰化工的密封胶1万支。原来,中集集团之前选择的那家企业降低品质导致恶果,出现集装箱脱胶这一质量问题,市场信誉一落千丈。坚持质量第一的集泰化工密封胶此时反而成了集装箱企业的应急产品。
“起死回生”的集泰化工,从此认准科技创新和品质保证为企业的发展根基。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集泰化工后来二次创业、三次创业都一直这样坚持,才能继续健康发展。因此,“创业跟打仗是一样的,想要走捷径是不可能的,必须真枪真刀地干。”创业的实质是要脚踏实地,只看到你的脚下,从每分钱开始赚起,赚到了钱再往你理想的匣子里去盛。
在讲课即将结束时,邹榛夫又语重心长告诉莘莘学子:“我们每个人从进入社会的那天起就开始创业了。不要说你们现在的情况和我们那时不一样了。对不起是一样的。如果有变化也仅仅是形式上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一定要有理想,因为,如果没有理想你一定会放弃。有了理想,还要有勇气去闯荡,去突围,无论是创业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