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一76岁老人“盖”大楼 爬上30多米量烟囱内径外径

2015/02/132787 作者:佚名
导读:任凭谁也不会想到,从事会计专业的76岁老人,几年前却完成了一项壮举:盖起一座14层高,总面积达1 6万多平方米的大楼……

任凭谁也不会想到,从事会计专业的76岁老人,几年前却完成了一项“壮举”:盖起一座14层高,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的大楼……

踏着冬日的暖阳,当记者步入王小贝老人的办公室时,她正在整理账目。

看着眼前这位有着鹤发却依然童颜的娇小老人,任凭谁也不会把她与“14层高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的大楼”联系在一起。

透过明窗,一缕阳光随风而入,照在王小贝的办公桌上、账本上、记算器上。她微笑着将那年“盖大楼”的情景一一还原……

从事会计专业的她,却在76岁那年勇挑“重任”:负责盖一座14层高,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的大楼

“2010年,闺女买了块地,说是盖大楼,叫我回来帮着参谋参谋。那时,我已经76岁,正在济南的一家公司干着审计工作。为了这件事,我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越看事越多,越看越不放心。索性,我就辞掉了济南的工作,成了这座楼的专职负责人。”王小贝指着脚下的楼板笑着说。

“女儿怎么会放心把这么大的一项工程交给您这76岁的老太太呢?”记者好奇地问。

“这个说来话长了。”

1934年出生于济南的王小贝,从小跟随父母辗转多地,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直到1949年解放,她才回到出生地济南。为贴补家用,王小贝干着扛麻袋、补麻袋、拾粮食、倒垛的力气活儿。可是,她却偏偏看上了颇有文化味的职业:会计。之后,通过大半年的学习她考进了银行系统,从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

1964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状况,王小贝由利津县的一家银行调入惠民地区建筑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司务长。也就是那时,王小贝才与建筑业有了一丝的联系……

“闺女说,我虽然没亲身干过建筑,但毕竟在建筑公司待过,建筑业的许多环节还算是个明白人。”说着,老人羞涩地笑了。

“楼不破不立。”在女儿所买地基上的一座旧楼需要拆除,仅拆楼这一项,王小贝就多赚了2万元。

“当时,有三个来投标的,其中两个给10万元,一个给12万元。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12万元的投标者。也就是说,中标者付给我12万元,就可把拆出来的钢筋等值钱的物品归其所有。”王小贝羞涩中带着几分得意,继续笑着说,“结果,那个中标的几乎没赚钱,因为拆出来的钢筋等值钱物件不多。”

是盖宿舍楼,还是盖办公楼?为此,王小贝又开始了考察之旅——

“当时我转遍了滨州的各条街道,发现只在黄河一路南侧有座办公楼,还没有停车场,于是我断定,滨州的办公楼并不多;再者,此路段紧靠公路,来回车辆有噪声,不适合居住。

“经过一番考察,我拍板决定:盖办公楼!”

实践结果证明王小贝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这14层高的大楼,租的租,卖的卖,仅剩下4层楼的几个房间空着,正好成为王小贝的办公场所。

大楼该采取何种方式盖呢?是承包出去?还是自己盖?

“经仔细分析,我决定自己盖。你看,我本就是城建集团退休的职工,退休后在济南我也参与过盖楼,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假如承包出去,人家挣了钱,而且质量还无法保证。”王小贝掰着手指头边说边算,“仅这一块儿,我就省下了50万元。”

听着王小贝算的明细账,记者禁不住佩服不已。

而在盖楼的过程中,她更是寸步不离,每天盯在工地上——

“这座楼的基础桩使用的是预制、灌注二合一的桩,不仅省钱,质量还好。”

“每盖一层,都得由我亲自验收,钢筋的质量和数量是否按图纸设计的规格,我决不允许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只有等我验收完毕,点头同意,才能继续浇注。”

就连大楼的名字都是王小贝拍板决定——众成大厦。“唯有众人一起使劲、一起努力,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大家才能取得成功。”

与天气打游击战,采购材料打运动战,她以超乎常人的胆量和智慧,在一场场“战役”中取得完胜

转眼到了11月份,眼看着已经上冻。

“在上冻之前,大楼必须盖到4层才行,只有盖到4层才能压住下面的水。”

于是,许多有着建筑经验的“行内人”纷纷提醒王小贝不能再盖了,如果在上冻天里盖,等第二年开春化冻,楼就都坍了。

王小贝却偏偏没听劝,硬是与天气打起了游击战。

“11月份也有晴天不上冻的时候啊,我就趁着有太阳不上冻时,赶快浇注。等阴天上冻的时候,就停工。”到了第二年春天,在对灌注的4层楼进行检测时,各项指标不仅符合,牢固程度甚至已经超过指标。这一场战役,王小贝取得了完胜。

借着与天气的游击战,在王小贝的指挥下,还修起了楼后边的一块坡道。“正是利用上冻的时机,才得以把坡道修起来,如果不上冻,还没法干咧!”此时的王小贝越说越得意。

而在采购材料时,她则打起了运动战。

钢筋、水泥、瓷砖、混凝土、电缆、电厢等材料在采用之前,都经过了王小贝的精挑细选。“为了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材料,我经常赴全国各地,比对、核查,在省钱的基础上质量还必须得好。”“对于来投标的客户,我是六亲不认,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孩子的同学,我决不顾虑情面。”

“在大楼施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这个工地连一个小事故也没发生,还获得了‘安全文明工地’荣誉称号。”

55岁时,她曾爬上过50米高的烟囱,并郑重地写下“遗书”……而76岁时,她又一次爬上了30多米高的烟囱

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

在所盖楼的地基上有一个30多米高的废烟囱,必须拆除。这就需要有人上去量内径和外径。”

“当时在场的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楞是没有一个敢上去的。既然如此也就罢了,如果真有人上去出了问题,岂不更麻烦。”“他们不上吧,我上还拦着。”

“第二天早晨6点来钟,趁着没人,我一个人爬了上去,量的内径外径,拟定的拆烟囱方案,并设计出了钢筋笼子。”

“当烟囱拆到只剩10米时,因为垃圾满了,我才花5000元找人干完剩下的活儿。”“这一项,我又省了2.5万元。”

“您怎么敢爬上那么高的烟囱呢?”记者好奇地问。

“说起爬烟囱,我心里可是有着底呢!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喽!”说着,小贝老人哈哈地笑了。

原来,在1989年,王小贝时任建筑公司下设的服务公司经理,当时公司接到了一个拆烟囱的任务。那一次要拆的烟囱有50米高,就连当时的工程师爬到六七米处都直打哆嗦,爬不动了。“没办法,只有我上了。”那时的王小贝已经55岁。

“我不能闷着头蛮干啊!”王小贝可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她先去卫生室查体,看身体的各项指标是否有保证。后试验自己的体力,以10米为限,上上下下连续5次。之后再次查体,看看经过几番折腾后身体有无异常。

体检结果证明:完全没有问题。

“那一次,还闹出了个笑话呢!”在决定正式爬烟囱的前一晚,王小贝还为自己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写下遗书。

而当王小贝爬上烟囱,完成测量预算任务平安下地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撕掉“遗书”。

“小事一桩,还写遗书,如果别人知道了,还不笑话死啊!”忆起当年的情景,王小贝像个孩子似的笑着用双手捂住了脸。

采访结束,看着王小贝娇小的身影,记者在想,“这位令人叹服的可爱老太,将来又会有什么惊人的举动呢?”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