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派园林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入侵,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由对立到认同,进而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产生一种多元复合的新文化海派文化。
园林作为一种实体存在,提供着这种社会文化的存在环境;作为一种观念,表述着这种文化,上海园林也因此而显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形成新的园林流派即“海派园林”。
2.海派园林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了解海派园林的特征,不妨先与当时其他流派进行一番比较。
(1)海派园林与京派园林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
众所周知,海派文化的精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造园手法不断西化。海派园林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对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兼收并蓄,貌似洋腔洋调的海派园林,细节中却处处映射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光辉,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不断琢磨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致和品位。
与海派的宽容相抵触的是一种封建统治长期相偎依的京派文化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北京的城市气质是在古都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上,在官-学两极的强大磁场中定型的。园林形式仍以传统皇家园林为主,体现其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基础。北京人重视宏观思维,常用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的俯视角度看问题,追求超越现实的价值。在园林上也明显地摆出其皇家气派,与海派园林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2)海派园林与苏州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为古典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中文化和艺术最成熟的园林,可以用“文秀”二字来概括。文者,苏州园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秀者,其形式美超凡脱俗。然其它已达造园之顶峰,也意味着难以再进取。苏州园林固然能“出口”海外,但从价值来说这只是古董。
海派园林具有旺盛的现实活力,它是开放型的,具兼收并蓄的能力。古今中外的风格含于其中却能杂而不乱,变化中见统一。如中山公园包括了英、日、中等的风格,靠林木、草坪及道路等将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安置得十分妥帖。又如南翔的古漪园,虽说是古园(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但后来又有加建、改建,到如今已成了公园形式,山石、池水、林木及建筑等形成多种风格的统一,甚为游人所喜欢。
(3)海派园林与扬州园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繁华,但明末清初因遭战争之灾,城市几乎被荡平,从此扬州之辉煌锐减。清代的扬州更是在精神上受到扭曲,好多文人不满异族统治,外表放浪内心却苦闷。这种心态表现在艺术作品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也在园林风格上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如假山形象、建筑空间布局等,形成某些反传统的做法,但它不同于海派“兼容”的特征。
海派园林之吸收古今中外,是因为移民文化的“需要”而“变通”;扬州园林中的一些近代形式,更多是出于一种反传统的情绪,欲“变异”而“变异”。
(4)海派园林与岭南园林
京、海、粤是我国近代文化之三大流派。岭南派园林具有“富、洋、新”三个特点。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等都具有这些特征。余荫山房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其园名之意可从其园门之楹联看出“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很有中国传统文人园之气质。
在上述比较中,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派园林是上海在开埠以后到解放前这段时期,园林创作受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影响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园林风格,是当时海派文化在园林上的体现。海派园林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融合中西园林特色的高明,这正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髓。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传统园林仍是国内主流的园林形式,海派园林之所以从众多园林流派中脱颖而出与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