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李虎:城市建筑仍缺少人性关怀

2015/03/04518 作者:佚名
导读:我认为建筑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分享一些建筑后面的思考。建筑是最无法回避未来的一个产业,一个建筑一旦落成,生命周期多则几百年或更久,短也要几十年。

OPEN建筑事务所 李虎

我认为建筑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分享一些建筑后面的思考。

建筑是最无法回避未来的一个产业,一个建筑一旦落成,生命周期多则几百年或更久,短也要几十年。无论周期有多长,它都将持续保留到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如果这个建筑可以为世人带来愉快的心情、智慧的启发、心灵的升华,那么它是有助于我们未来发展的,如果反之,它就是一场长期的灾难。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历史在被快速改写,未来在匆忙中毫无准备,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制造出来。而在城市规划中,对公众的包容与开放仍然被忽略。核心问题在于文化,至今我们的城市文化仍然缺少真正对人性的关怀,对个体的尊重,对独立人格的培育和对自由的宽容。

我们急需一种更加包容的城市文化,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与人更加以诚相待,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极大地丰富,以更大的尺度来出现。比如广场绿地,邻里中心,他们更自由和开放。这里有个体和集体的共生,在这里我们建造一个神圣之作,而不是随便地盖房子,这才会给予设计一个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给予建造过程一个充分的时间来寻找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这样的城市里,自然也会得到极大的尊重,寻找一切的可能机会去保护,以及重新创造自然。不再去轻易地为了维护城市自身而截河流,破坏我们的乡村。我们必须懂得,只有乡村更加乡村了,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城市。而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这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界,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

跟一个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建筑学者聊天,谈到日本的建筑风格风行世界。他们的建设几乎保留,相对健康的城市雏形已经形成,社会生活富足,建筑风格逐渐转变成小清新,追求完美,和各种不同的趣味。当然也有人称,这是更关注建筑的本体。

“什么是建筑的本体?”,这是不断争论的话题,因为它因人而异。在日本的建筑思想转变是目前发生在建筑界的典型现象。在几乎同步发展的欧美更是这样,在中国也在潜移默化、迅速地发展,并且进行建筑思想的转变。我们的建筑本可以逐步发挥出来它对社会、对城市的一种巨大变革和潜力,但是还没有来得及酝酿和爆发,我们就迅速地转折到浅层,变成非常顺应市场潮流的追求。

日本一个建筑师在北京做演讲:超越现代主义的建筑物。虽然我们已经终于脱离了各种主义的文化,但是我还是想谈一下现代主义的问题。日本经历了几乎与西方同步的阶段,而中国还没有真正迎来现代主义的精神。现代主义的精神沿革,不是通常理解的建筑风格。

当无法理解现代主义的精神本质的时候,会把它简化成一种简单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误导了我们太长的时间。如果大的变革还没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也不必成为小清新。

从移动建筑开始,小街区开始,可以开启一个包容、开放、自由的空间文化。挑战我们既有的观念,然后开始一场新的建筑类型,不再去简单地复制某些我们引进的既有空间模式和建筑类型。无论它来自何时何地,因为此时此地我们需要的已经不同。

看一下历史文化,很久以前我们的文人就失去了试图变革的勇气,每天陶醉在园林空间里,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转入了水平的叙述展开,文化的气质越来越失去了曾经的力量,且不说独立的思想。

到了消费主义和权贵思想盛行的今天,情景不同了。但同样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利益所消费着。建筑物脱离空间创造的本质而成为一种图像,物体的制作,空洞无物,我们只参与了城市形象,而不是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塑造。

唯美主义的设计哲学在图像经济和即时媒体越来越盛行的当下是聪明的选择,因为不需要挑战敏感的神经和任何保守的习俗,当然也不会带来任何变革。事实上这种思想状态在中国已经存在太久太久。

如果我们可以去寻找建筑的力量,建筑本身可以带来变革的力量,一种可以通过创新而带来变革的可能性。这个是我认为可以共同来影响未来的一种希望。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