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隈研吾:它有成为世界级展示设施的潜质

2015/03/101557 作者:佚名
导读:隈研吾的早期代表作,如日本的那珂川町马头広重美术馆以意境名世,外形含蓄、内敛、富有禅意,走进去看,则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日本建筑师 隈研吾

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于一体,主要作品有水/玻璃、那珂川町马头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长崎县美术馆、“莲屋”、三得利美术馆、朝日放送新公司大楼、根津美术馆以及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

隈研吾对知·美术馆的喜欢,从他把这一作品放在自己最新的建筑作品集封面即可看出。对他来说,“在创作过程中,理解在地文化,并让其融入作品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小对中国汉诗感兴趣的隈研吾,当然知道成都这个地方和杜甫,还有李白“有很深的渊源”,“杜甫曾生活在这里,他和李白都写过许多有关成都的诗篇”,在成都,隈研吾似乎能感受到“一种汉诗的韵律”。“汉诗讲究平仄,讲究节奏的变化,讲究起承转合,这种有规则的变化,也是整个亚洲文化的特征”,在隈研吾眼里,建筑与汉诗是相通的,“都是先有一定规则,在规则中又有一种感发人的力量。”

知·美术馆所在的成都老君山,有着幽然恬静的山水风光,老君山则赋予了项目所在地块“很深的道教文化底蕴”,是“传统而庄严的地方”。隈研吾一向认为,与自然的距离远近是判断居住幸福感的一个标准。他坦承,在知·美术馆这个项目里,主要想体现天、地、水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水的元素,是我思考这个项目最初的原点,在这里,用水来衔接天和地,整个建筑宛若在水的中央,让建筑与自然有机地结合一起,达到天、地、水相融的境界。”

隈研吾的早期代表作,如日本的那珂川町马头広重美术馆以意境名世,外形含蓄、内敛、富有禅意,走进去看,则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隈研吾认为,这次设计知·美术馆的建筑外观,就是想把水的意境和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瓦”相连接,使得建筑的外在形态有着非常流畅的动感,但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动静相宜的状态。

对于这座充分体现了当地自然山水韵律的美术馆,隈研吾显然有些偏爱。他希望建成后,“能成为一个最能代表成都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美术馆,成为一个无愧于这个地方的作品”,他特别指出,美术馆无论是公营的还是私营的,除了要收藏和展示静态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进行一些与在地居民互动的活动,成为一个艺术交流的场所,“有了人的活动,更能焕发其生命力。”

Q:作为“设计:为了爱犬”展的参展设计师,同时又是展馆的建筑师,觉得这个场馆好用吗?

隈研吾:我感觉它是便于使用的展示厅。与常见的只收藏美术品的箱型展示厅有很大不同,知·美术馆是透明的、兼具垂直性与螺旋的展示厅。展品犹如与空间和周围环境相呼应般被置放,更加容易凸显展品的性格。

Q:怎么想到用瓦片来构筑空间?如何理解当地文脉,又如何通过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

隈研吾:最初到访新津时,就意识到了位于老君山的新津作为道教圣地的重要地位。道教从古时即传入日本,在文化上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知·美术馆时,为了表现对老君山的尊重,我们做了配合老君山的轴线,凸显老君山的规划;使用当地很久以前就保有的土烧瓦片这种材料,表现出道教文化连绵不断恒久不变的传承。我觉得像这种尊敬当地文化的设计理念,在未来的设计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Q:对美术馆未来的运营有何想法和建议?

隈研吾:希望能够活跃知·美术馆的垂直性、水面的反射、有特点的光线这些特性,举办更多的展示活动。若能如此,知·美术馆会渐渐被人注视,作为世界级展示设施受人瞩目。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