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出现铝塑复合管有三种:
1、PE/AL/PE(Polyethylene/Aluminum/Polyethylene);
2、PE/AL/PEX(Polyethylene/Aluminum/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3、PEX/AL/PEX(Crosslinked Polyethylene/Aluminum/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第一种是内外层为聚乙烯,第二种是内层为交联聚乙烯,外层为聚乙烯,第三种是内外层均为交联聚乙烯,中部层均为铝层。
此类管材,由于其含有铝层,可增加耐内压强度,阻隔氧气、CO2等而避免对输水管道设备的锈蚀威胁,导热性好而减少热点集中,抗静电而屏蔽性好并有一定的阻燃作用,因此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由于其连接管件为铜制,美丰塑料合金管件,不锈钢制螺纹密封管件,连接较为方便,不需特殊工具,与大量存在铸铁管接口接近,因而显示其一定的优势。
第二、第三种其塑料部分采用交联聚乙烯(PEX),分子间结构更稳定,比第一种更牢固,更适用于建筑给水、供暖系统。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到这5种能够应用于室内供冷热水的塑料管都各有其优点和缺点,铝塑复合管唯一独特的优点是能够阻隔气体的渗透,这在应用于封闭循环的热水系统(如地面铺热水管的采暖系统)时是有益的,因为可以防止氧气的渗入避免系统中的氧化腐蚀。其他塑料管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弥补其阻隔氧气性差的缺点,所以同样可以应用于封闭循环的热水系统。除了上述5种塑料管、外衬塑钢管和管件及涂塑钢管和管件,塑复铜管,衬塑铝管等也可以应用于室内供冷热水的领域。这些衬塑或涂塑的金属管也各自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例如衬塑或涂塑钢管以镀锌钢管为基体,其机械性能的可靠最容易被用户信任。所以,目前国内外在室内供冷热水的领域内上述各种管材实际上都在被采用,而且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铝塑复合管在国内发展很快,今后能相应的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不能据此推断铝塑复合管将成为室内供水管的主流。可以预测各种管材争夺和分占室内供水管市场的形势将长期存在。在室内供冷热水管的领域内上述几种管材国内都已有生产企业建立生产线,并投产。
三、国外应用情况
国外应用铝塑复合管在增加,但其总量和比例都不很大。
相对其他几种塑料管,铝塑复合管是较新的,因为有其特长,国外应用的增长率比较高(据介绍美国1992-1995年递增率25%以上,德国1993-1995年递增率23%)。但是应用的总量还不是很大。
国外在室内给水管(包括冷水热水)领域应用各种塑料管的实际比例据有关资料介绍,1994年欧洲室内管道安装长度为12.69亿m,其中金属管占67%,塑料管占33%,到1997年安装长度增长到16.05亿m,而其中金属占64%,塑料管占36%(5.77亿m)。下列各表给出了应用情况。
1997年欧洲各种建筑室内管道统计 (万m)
金属管 铜管/镀锌钢 管/不锈钢管 |
交联聚乙 烯PEX管 |
改性聚丙 烯PP-R管 |
铝塑复合管 PEX-AL-PEX |
聚丁 烯PB管 |
氯化聚氯乙 烯CPVC管 |
|
用量 |
102900 |
30200 |
14700 |
6500 |
4400 |
1800 |
比例% |
64 |
19 |
9 |
4 |
3 |
1 |
欧洲室内给水管各种材质管道用量与预测 (万m)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PE-X |
4700 |
5800 |
6700 |
7800 |
8300 |
9000 |
9300 |
9700 |
10000 |
PP-C |
4800 |
5600 |
6000 |
6000 |
6000 |
5900 |
5900 |
5900 |
5800 |
PE-AL-PE |
300 |
500 |
800 |
1000 |
1300 |
1800 |
2000 |
2100 |
2500 |
1997年 塑料管:20500 27% 金属管:55400 73% |
1997年欧洲采暖用各种管材比例
铜管 |
钢管 |
PE-X |
PE-AL-PE |
PB |
PP-C |
55% |
23% |
12% |
6% |
3% |
2% |
管道长度51300万m |
1997年欧洲地面辐射采暖管各种管材用量(万m)
铜管 |
PE-X |
PP-C |
PB |
PE-AL-PE |
总长度 |
1400 |
13300 |
1600 |
1000 |
1800 |
19100 |
(上述各表均引自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提供的《中国塑料管道生产和应用现状分析研究》,1999年5月全国塑料管道推广应用研讨会论文,高立新、王真杰著)
据调查,在亚洲日本,建筑给水管道上主要采用防腐蚀的金属管和衬塑或涂塑的钢管。
在欧洲,铝塑复合管主要用于建筑冷热水管和地面辐射采暖。用于地面采暖系统铝塑复合管有优点:可以任意弯曲,可以连续很长没有接头(产品以盘卷供应),可以阻隔氧气渗透防止采暖系统被腐蚀。上表中欧洲1997年用于地面辐射采暖的铝塑复合管为1800万m,而PEX管为13300万m,相比之下,PEX管用量大大超过铝塑管,估计是受管材价格的影响。国外铝塑复合管基本限于小直径的室内用管,除了供水外有介绍采用铝塑复合管做家庭燃气配管的,但没有查到应用量的资料,在美国IAPMO颁布的燃气管道安装规范中,室内燃气管不允许用PE管。因此铝塑管在室内燃气管道上的应用尚待研究论证,还不能采用。
四、在国内推广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应用铝塑复合管还需要进一步做好管道系统工程的基础工作。
国内一些企业和部门在推广铝塑复合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内铝塑复合管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国内能够自己生产铝塑复合管生产线以后,出现了全国各地投资上铝塑复合管的热潮。至今,国内生产铝塑复合管的生产线已经有近百条,设备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5亿m。但是1998年国内实际产量大约只有1200万m。
通过调查可以认为在国内推广应用铝塑复合管还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主要是:
*铝塑复合管和配套金属管件的产品标准的制定。
*铝塑复合管道做室内冷热供水管道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配套的标准规范还不完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编制《建筑给水铝塑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标准已报批),而暖气用交联聚乙烯等铝塑复合管的工程建设标准尚制定。
*国外经验对铝塑复合管用的金属管件要求很高,中国市场用的金属管件在材料质量,表面处理,加工精度上都有差距。例如为防止铜材料可能出现腐蚀和污染,国外要求铜管件表面镀镍,而中国市场上见到的管件都没有镀镍,因此管件产品的质量必须改进和提高。
*铝塑复合管用的材料聚乙烯,胶粘剂,铝带国内都有生产,但是用户反映质量上都还不够稳定。铝塑复合管要用于热水,聚乙烯层要用交联聚乙烯。铝塑复合管生产线(包括进口生产线)绝大部分采用‘二步法交联’,所用的特种交联聚乙烯原料(已接枝)大都靠进口,价格较高,储存期只有6个月。最近国内有企业已开发出一步法交联铝塑复合管,但是其工艺和质量均须通过实践的考验。
总之,铝塑复合管的推广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市场的开拓和成熟是个逐步的过程。
五、应用前景
建筑物内部冷热水管的总用量应通过市场需求客观分析确定,以使供求基本平衡,避免过多过急投资铝塑复合管生产。
传统采用的镀锌钢管早晚要被淘汰,开发室内供水管市场是发展新管材的历史性机遇。但是对于这个市场的总用量到底有多大,铝塑复合管能占其中份额的多少"para" label-module="para">
有1种估算法是每m新住宅建筑面积用室内供水管2m,如果按2000年中国新建住宅30000万m(根据建设部建设统计资料中国1996年完成城市新建房屋竣工面积34527万m,其中住宅21580万m)。室内供水管的总需要量是6亿m。假定30%采用各种新型塑料室内供水管,则需要1.8亿m。如果铝塑复合管在其中能占到30%~50%,2000年铝塑复合管的市场为6000万m~9000万m左右。相比于已经有长期应用塑料供水管经验的欧洲在1997年应用铝塑复合管6500万m的实绩,如果2000年中国铝塑复合管的用量达到或超过6000万m,将是个十分可喜的进步。但是相比于国内已经投资形成的铝塑复合管生产能力来说,市场需要量和生产能力相差已接近三倍。
这种估计仅针对城市住宅建筑。对大型公共建筑,估计主要采用铜、不锈钢等金属管材,不可能大量应用铝塑管。另外还有农村住宅,每年新建的面积亦不少于1亿m,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材应用量也将逐步增加,铝塑管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市场,但需要一个过程。
但应注意的是还有很多企业准备投资新上铝塑复合管,已经生产铝塑复合管的企业也在计划扩大生产能力(大部分企业在起步时只上了一条生产线,因为铝塑复合管更换产品规格时调试的废品损失较大,适合于一条生产线固定生产一个规格,一般铝塑复合管企业要有3条以上生产线才能经济地运行)。国内生产铝塑复合管生产线的机械企业也已经有了十几家,如果按的趋势发展下去,今后几年中国生产铝塑复合管的企业将面临销售困难的形势。
综合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建议已投资铝塑复合管的企业要完善铝塑管产品规格品种,生产配套管件,和用于热水和采暖的交联聚乙烯铝塑管;同时还要降低成本,提高管材产品质量,即是提高铝塑管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指出,塑料管材的使用寿命是根据管材环向抗拉强度的长期(50年)静水压设计基础值(HDB)确定的。在不少生产厂采用的制造铝塑管的聚乙烯,胶粘剂,铝材等材质尚不够稳定的条件下,强调铝塑管使用寿命为50年,甚至90年,其根据是不够充分的,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加强这方面的科学试验工作。另外,对准备投资新建铝塑管生产厂的地区,建议要在正确估计该地区市场情况,落实比较稳定的市场需求条件下,再决策是否投资和确定建厂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