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挖地槽简介

2018/06/19171 作者:佚名
导读: ​地槽-地台学说产生后,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在产生大地构造动力来源的看法上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以地壳的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振荡运动)为主;一是认为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其中以垂直运动的观点占主要地位。槽台论认为,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地槽,这里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和速度都较大,沉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显著。地

​地槽-地台学说产生后,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在产生大地构造动力来源的看法上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以地壳的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振荡运动)为主;一是认为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其中以垂直运动的观点占主要地位。

槽台论认为,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地槽,这里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和速度都较大,沉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显著。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这里除幅度不大的整体升降运动外,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强烈。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1945年黄汲清教授提出多旋回说,认为地槽向地台的转化一般都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多旋回发展过程,即一个褶皱带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1959年,陈国达教授根据地台活化现象,提出地洼说,认为由地槽区(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只是达到相对稳定,并不是地壳发展的最后形式和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以转化为新型活动区-地洼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