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护眼灯潜在问题

2018/06/19171 作者:佚名
导读: 频闪 顾名思义,频闪是指光线亮度按固定的频率闪烁。频闪对眼睛有影响。看书/写字时,严重的频闪会引起眼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对于用交流电的电灯,都会有来自交流电的频闪,绝对没有频闪是不太现实,只要频闪幅度比较小就行了。不同类型的电灯,其频闪的幅度有很大差异。 频闪可以通过直接测量光线亮度的变化来测量(即直接测量法),也可以利用光的变化频率与扫描器/显示器的工作频率差来间接测量(即间接测

频闪

顾名思义,频闪是指光线亮度按固定的频率闪烁。频闪对眼睛有影响。看书/写字时,严重的频闪会引起眼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对于用交流电的电灯,都会有来自交流电的频闪,绝对没有频闪是不太现实,只要频闪幅度比较小就行了。不同类型的电灯,其频闪的幅度有很大差异。

频闪可以通过直接测量光线亮度的变化来测量(即直接测量法),也可以利用光的变化频率与扫描器/显示器的工作频率差来间接测量(即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有:

(1)用测量光线亮度的护眼光度笔来测量。若光源(如日光灯)有频闪,那么光度笔指示的亮度等级会不停地变化。否则,光度笔指示的亮度等级比较稳定 。(2)用专业的示波器测量,示波器测量并显示光线波形的幅度和频率,非常直观。示波器观察到的频闪波形如下图。护眼灯的频闪问题

间接测量法有:(1)手机在拍照状态或摄像状态,若光源(如日光灯)有明显的频闪,那么屏幕上就会有闪烁。(2)将专用检测陀螺放在灯具下旋转,若看检测陀螺上黑白相间的图案,并不随着旋转的速度而发生变化,而是稳定的光环图案和色彩现象,则表明灯光没有频闪;若专用检测陀螺产生多道色彩不同的光环,并且各道光环会随着陀螺旋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表明这只灯有频闪,且色彩越浓的灯,频闪越重。

相对而言,直接测量法直观、比较准确。而间接测量法简单,但准确度不高 。须注意的是,手机(属于间接法)观看频闪时,能看到有无频闪,但手机屏幕的闪烁与实际灯光的频闪是两回事,也就是说,手机屏幕的闪烁并不能真实反映台灯闪烁的频率和幅度,这与手机显示的原理有关。要准确地反映频闪的严重程度,还是要用直接法(光度笔和示波器)。

蓝光

主要来源是LED灯中的高能短波蓝光。

LED灯发射的白光主要是靠450~455nm波长的蓝光激发荧光粉,其中波长越低击发能力越强。通常LED光源的波长控制在500nm之内,一般是450~455nm或455~460nm,都属于透射比较强的波段。如果波长变大,那么激发荧光粉的能力就下降,发光效率就会降低。有些厂家为了追求亮度,通常会加强LED光源的蓝光强度,人眼如果长期看这样的光源,眼睛会受到蓝光伤害。

另外,LED灯开的时间越长,光源中的荧光粉衰减就越大,就会导致蓝光光照越来越强烈,从而对人眼造成伤害。所以眼睛长期看LED光源,容易产生眼花、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造成眼晴伤害,使得患眼病的机率上升。所以,不要长时间注视过亮的LED光源。

部分LED灯发出的冷白光线过于强烈(光线的色温过高),在这种光线下看书会感到刺眼,引起视疲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人眼内部的黄色斑区,黄斑区视网膜偏薄,色素上皮细胞稠密,视网膜后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集,反光较弱,因此颜色为暗红色。对于年龄较小的少年儿童颜色则为红褐色。最能接受的是黄光而不是白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黄光下看书写字会感到柔和、舒服,而在白光下会感到刺眼或疲劳的根本原因。

电磁干扰

采用电子高频镇流器的荧光灯会产生电磁干扰信号 。所谓的电磁干扰就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电流在导体内的流动会产生电场,电流在导体内变化会产生磁场,因此辐射出去的叫电磁波。稳恒的直流电不产生电磁干扰,由于只产生电场不产生交变磁场,即使是超高压直流电,它也只是电场强到使空气电离而发光,此时的光辐射是空气电离发出的,并不是导线,不产生电磁波。

使用电子整流器的荧光灯:这类荧光灯虽然使肉眼感觉不到频闪,但它产生了的30-50kHz的电磁干扰信号。电磁干扰应符合国标GB50034-2013 第3.3.6节的规定,即镇流器的谐波、电磁兼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7625.1和GB17743 的有关规定。

荧光灯产品要想做到"无频闪无电磁干扰信号"这是一个技术难关,也是一个国际难点课题。目前也仅个别企业成功研制出直流护眼灯,使用直流整流器,使用直流电点灯,达到无频闪无辐射,获发明专利。

光污染

光污染-威胁健康"隐行杀手"。

光,也有污染,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光污染"。光污染一方面是指强光污染(如汽车前灯、反光、眩光等),瞬间的强光甚至会造成眼睛的短暂失明;另一方面是指灯本身存在的频闪造成的污染,灯光的频闪也会造成人眼的角膜和虹膜的损伤,从而引起疲劳和视力下降,还使人头昏目眩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