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丝印机发展动向

2018/06/19237 作者:佚名
导读: 在丝印特印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纺织、服装、包装到新兴的太阳能、玻璃、PCB等行业不断过渡发展,这其中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一步步推动着丝印特印走向新的征程。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效、环保、节能,以及特种印刷等诸多需求和标准的出现,都在引导着丝印特印行业从手工、半自动的加工到全自动、精密机械的过渡,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品应用。作为丝印特印行业最重要的设备之一,丝印机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

在丝印特印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纺织、服装、包装到新兴的太阳能、玻璃、PCB等行业不断过渡发展,这其中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一步步推动着丝印特印走向新的征程。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效、环保、节能,以及特种印刷等诸多需求和标准的出现,都在引导着丝印特印行业从手工、半自动的加工到全自动、精密机械的过渡,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品应用。作为丝印特印行业最重要的设备之一,丝印机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丝印机的发展与丝网印刷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丝网印刷术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70年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国民收入的同时,也促使丝网印刷行业的诞生。发展至今也将近40年了,从最早的手动印刷→电动丝印机→气动丝印机整运行了32年,较低的生产效益使整个行业的发展一直滞留不前,以至于有段时间里也相当低迷,在20世纪80年代丝网印刷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发展最早的是德国和意大利,尤其是德国,网印设备品种齐全,制造精良,丝印机(图9)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即使在网印日趋发达的今日,德国SPS全自动滚筒丝印机仍领导世界高精度、高速度网印的潮流。深受欧美日益升温的丝网印刷技术的影响,我国台湾丝网印刷业首先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在印制电路板、电子、塑料等行业的丝网印刷从业人数可达十万人之多,在此期间,台湾丝印设备制造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在中国内地,丝印设备的初期发展是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生产丝印设备和丝印周边设备的厂家逐渐增多,产品初步形成系列化,但大部分设备设计简单,由于此时的丝印工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从事丝印的厂家陆续增加,当时丝网印刷的从业人数达15万人,极大刺激了中国内地丝网印刷设备制造业的发展。90年代,设备制造厂商已增加到近100家,制造厂商的不断增加,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使我国的网印设备制造业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自动化发展的年代。

丝印机的发展一方面在促进丝印机(图10)着丝印网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与印刷工艺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丝印工艺技术飞速发展,套色数量增多,印刷精度也在不断提高,这都对丝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研发水平和设计创新,才能跟得上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如何发挥好丝印设备的最大效益,与操作人员的专业性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丝印机技术不断创新的前提下,真正能更好促进产业发展,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出现,这也是丝印特印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丝印机,再到出口到国外,中国的的丝印机之路走的并不短暂。而该行业的创始者及决策者一步步见丝印机(图11)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经历数年经验积累,集中欧美同类产品之优越性,极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操作手感,辅助设施,甚至用料等各个方面。机器的稳定、连续性,精密部件的准确性都获得了飞跃发展。一些进口的零部件在相当多国产机器上发挥着专业性的作用,成为机器品质的基本保障。

而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动态环境的转变,都对设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内的领导型企业正在投入更多资本和人员精力去开发新技术,使新产品在一些性能方面有质的飞跃。

这些新产品一旦研发出来,投入生产,丝印机(图12)将极大的影响到产业化进程,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也许就可以迎刃而解。

如提高产品的高速及自动化,减少劳动力,很多机器已经从数字程控,操作性,自动上料,传输,印前、印后等程序中不断研发保证准确性,转换的方便快捷行,甚至客户个性化定制,设计定做设备等。除此之外开发出节省某一步程序的轮转丝印机,开发出更高效率的丝印机,让刮刀压力、速度及角度等诸多参数能被立即读取并能实现程控,印刷反复印件时能按程序重复产出,能从印前预备到印刷的全过程都能确保准确的使用出产数据,丝网印刷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中国的丝网印刷今后将向会深度、广度发展。"深"指的就是向高科技高水平前进,在国际丝网印刷界中早已广泛应用计算机设计、制版、丝印机(图13)电子刻绘等行业。而中国对这些新科技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广"就是开发新的丝网印刷产品,如巨幅广告印刷、精密电路板印刷、触摸屏印刷等。因此,中国的丝网印刷不管在设备、技术还是是规模等方面,丝印机设备都将有一个飞跃前进。

丝印机的技术提升将给丝印特印行业的升级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动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