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目录

2018/06/1989 作者:佚名
导读: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大陆壳岩石塑性流变学2.1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2.1.1 岩石塑性流变学2.1.2 大陆流变学与造山作用2.1.3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及流变学边界2.1.4 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2.1.5 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力学效应2.2 超高压变质带地壳岩石流变学2.2.1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2.2.2 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地壳岩石的流变行为2.2.3 超高压榴辉岩相剪切带2.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陆壳岩石塑性流变学

2.1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

2.1.1 岩石塑性流变学

2.1.2 大陆流变学与造山作用

2.1.3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及流变学边界

2.1.4 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

2.1.5 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力学效应

2.2 超高压变质带地壳岩石流变学

2.2.1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

2.2.2 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地壳岩石的流变行为

2.2.3 超高压榴辉岩相剪切带

2.2.4 超高压变质带现今构造图像

2.2.5 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折返

2.3 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

2.3.1 解析构造学与岩石圈流变学

2.3.2 现象流变学与岩石变形实验流变学

2.3.3 构造地质学与变质岩石学

第三章 大陆碰撞带内的超高压变质作用

3.1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范畴

3.2 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

3.2.1 矿物的多形转变

3.2.2 超高压矿物的出溶页片

3.2.3 其他超高压矿物

3.3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全球的分布

3.3.1 北欧加里东山链--挪威(WGR)和格陵兰

3.3.2 欧洲华力西超高压带

3.3.3 阿尔卑斯带(Alps)

3.3.4 中亚复合山链

3.3.5 喜马拉雅山链

3.3.6 印尼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3.4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

3.5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变质P-T轨迹

3.6 超高压变质研究中的问题和前景

第四章 大陆壳部分熔融作用

4.1 大陆壳部分熔融与造山作用

4.1.1 大陆壳部分熔融及其与造山作用的关系

4.1.2 熔体在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

4.1.3 造山作用部分熔融的证据

4.2 造山带热演化及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

4.2.1 造山带热演化

4.2.2 混合岩及混合岩地体中的花岗岩

4.2.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

4.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研究实例

4.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4.4.1 Kokchetav地体

4.4.2 挪威西部片麻岩区(WGR)超高压变质省

4.5 部分熔融作用研究小结和对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基本组成

5.1 主要构造边界

5.2 基本组成

5.2.1 北秦岭与南秦岭

5.2.2 北淮阳带

5.2.3 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5.2.4 扬子陆块北缘

5.3 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组成

5.3.1 核部杂岩单元

5.3.2 超高压单元

5.3.3 高压单元

5.3.4 绿帘蓝片岩单元

5.3.5 沉积盖层

5.3.6 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

第六章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

6.1 超高压单元典型地区构造分析

6.1.1 山东荣成-威海地区

6.1.2 安徽潜山碧溪岭地区

6.1.3 湖北麻城地区

6.1.4 苏北东海碱场地区

6.2 深俯冲及同碰撞构造

6.2.1 块状榴辉岩的产状

6.2.2 块状榴辉岩与面理化榴辉岩的关系

6.2.3 超高压剪切带

6.2.4 同碰撞A-型褶皱

6.3 高压单元构造分析

6.3.1 熊店-苏河地区

6.3.2 桐柏山地区

第七章 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模型

7.1 基本构造格架

7.1.1 大别地区

7.1.2 苏鲁地区

7.1.3 桐柏地区

7.1.4 Pb同位素填图

7.2 构造演化模式

7.2.1 构造变质事件

7.2.2 构造演化模式

第八章 面理化花岗岩及其动力学解析

8.1 面理化花岗岩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

8.1.1 关于面理化花岗岩成因的争论

8.1.2 部分熔融作用发生的证据

8.1.3 面理化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

8.2 面理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8.2.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8.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

8.3.1 面理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

8.3.2 面理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

8.3.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

第九章 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9.1 北秦岭看丰沟超高压变质岩片

9.2 南秦岭香坊沟高压变质岩片

9.3 同位素组成的对比

9.4 两条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9.4.1 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

9.4.2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

9.4.3 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图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