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隋唐建筑技术特征

2018/06/19210 作者:佚名
导读: 木结构简介 木结构在南北朝基础上,经隋及唐前期发展,已进入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在宋人撰于公元1103年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有宋代木构架标准化、定型化的情况,木构架主要有殿堂、厅堂、余屋、斗尖亭榭四种,而其长、宽、高和构件尺寸均以材高为模数。以此来检验现存唐代建筑,发现这些技术不是宋代首创的,是继承唐代的。唐代木构建筑只存四座,其中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为殿堂型,由柱网、铺作层、

木结构简介

木结构在南北朝基础上,经隋及唐前期发展,已进入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在宋人撰于公元1103年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有宋代木构架标准化、定型化的情况,木构架主要有殿堂、厅堂、余屋、斗尖亭榭四种,而其长、宽、高和构件尺寸均以材高为模数。以此来检验现存唐代建筑,唐建佛光寺 斗拱结构发现这些技术不是宋代首创的,是继承唐代的。唐代木构建筑只存四座,其中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为殿堂型,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个水平层叠加而成。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平顺天台庵大殿和芮城五龙庙大殿为厅堂型,用若干道檩数相同的垂直屋架并列拼成。此外,在洛阳唐宫旧址内还发现有八角亭基址,外围用八柱,中心用四柱。参考日本建于八世纪下半叶的荣山寺八角堂,其构造应是在四内柱上架栏额形成方井,在其上放八个与檐柱相应的大斗,承来自八根檐柱的角梁,再从此向中心架斜梁,攒聚于短柱上,形成八角攒尖屋顶,即斗尖亭榭。这就证明殿堂、厅堂、斗尖亭榭三种唐代已有。余屋比这三种构架更简单,当也已有了。近几年发掘出的唐建筑遗址中,殿堂多而厅堂少。殿堂基址柱网有"日"字型(大明宫玄武门内重门)、"目"字形(大明宫含元殿)、"回"字形(大明宫麟德殿、青龙寺大殿),说明《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各种殿堂柱网布置唐已有了。把建筑中常用构架类型归纳成四型,便于在设计中选择,表明构架在向定型化发展。

对现存唐代建筑的侧量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自南北朝以来以材高为模数的设计方法又有发展。这时都以材高的十五分之一为分模数,称为"份"。大至面阔、进深、柱高、脊高,小至柱、栏额、梁、斗拱的尺寸都可折成整数份数。佛光寺属最高等级的殿堂构架,构件较粗壮,故面阔和柱高都为二百五十份,进深为照顾椽跨,为二百二十份,椽跨为一百一十份,斗拱间距为一百二十五或一百一十份。南禅寺大殿为低一级的厅堂构架,构件可稍细,故明间面阔增至三百份,椽跨增至一百五十份。这说明此时对不同类型构架规定的份值也有所不同,区分颇为细致。

木结构的优点

木构架设计中运用模数有几个优点:其一,由于造木构房屋视其类型和大小选用不同的材等(宋式有八等,可知唐代也还是分为几等的),只要构件的跨度、断面的份值不变,在相同的单位面积荷重下,不论大材、中材,产生的应力相等,不需另做验算,即以份值来表达适用于各个材等。其二,如把份值折成真实尺寸,必有很多零星小数,不易准确,直接用份值表达则无此弊。其三,匠师按所用材等真长绘制以份值表示的丈杆交给工匠,因为工匠一般能背诵以口诀形式表达的各构件份值,即可直接据以进行预制,无需绘制图纸。以材份为模数的设计方法既简化设计,也便于施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一种木构架设计方法,它和把建筑物简化成四种基本构架类型相结合,标志着中国木构建筑发展到成熟阶段。

砖石结构简介

隋唐砖石结构主要是地上的佛塔、桥梁和地下的墓室。桥梁和墓室前已述及。

佛塔以材料而言,有石塔、砖塔;以形式而言,有单层多层之别,多层中又分楼阁型和密檐型。

砖石结构类别

隋唐石塔有石块砌成和石板拼叠而成两种。石块砌成者最著名的是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为用矩形块石、条石砌成的单层攒尖顶方塔,面阔7.38米,高15.04米,外壁和塔心用块石砌成,中留宽7.7米的回廊。外檐用石块叠涩挑出,再用反叠涩上收形成攒尖顶,回廊上部用石板斜搭,下加三角形石梁构成双坡廊顶的形式。用石板拼叠成的塔多用石板平叠成塔下须弥座和塔檐、塔顶,中间用四块竖立石板拼成塔身,如房山云居寺石塔。另外,还有一类石塔,由多层块石叠合而成,表面雕成塔基、塔身、塔顶、塔刹,更近于石雕,如南京栖霞寺南唐所建的舍利塔。隋唐时期没有修建北朝时那种雕出柱梁斗拱的全仿木构石塔,其主要成就在于塔之造型比例和精美的装饰雕刻上。

隋唐多层砖塔有两种:一种是砌出各层柱、额、门窗、斗拱、屋檐的楼阁形塔,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和兴教 寺玄奘塔;另一种是只有一层塔身,其上重叠多层塔檐的密檐塔,如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这两种都是方形、只有外壁的空腔型塔,内部架设木楼层,差别主要在外形。楼阁塔仿多层木塔的形式,体型端庄;密檐塔可能是对印度传来的形式经改造后形成的,呈梭形上收,曲线秀美流畅。到五代时,才在江南吴越国境内出现一种八角楼阁型塔。与上述二种不同之处,除平面八角形外,内部还砌有塔心柱,与外壁间形成回廊。它的外壁砌出逐层柱、栏额、斗拱、门窗、屋檐、平坐,内部在回廊两侧上部从塔壁和塔心柱相对砌出叠砌,相接之后,在上砌厚1米左右的砖形成上层楼面。各层塔心部份在四个正面相向开甬道,十字交叉处略为扩大,形成小的塔心室。始建于公元959年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是这类塔的代表作。

隋唐单层砖塔主要用为墓塔,有方、圆、八角等形式,一般下有较高基座,塔身或下面开一门通入塔心室,或无塔心室而只在下面开一龛。这类塔外观用预制型砖或磨砖砌出柱子、栏额、斗拱、门窗,塔檐、塔刹等,比例秀美,砖工精致,表现出较高的砖饰面技术,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山西运城报国寺泛舟禅师墓塔可为代表作。隋唐砖石塔的成就主要在艺术方面,技术上创新不很突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