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 世纪末,德国生态学和植物学家辛柏尔(Andreas Franz Wilhelm Schimper)在广泛考察了西印度群岛、巴西、非洲和东南亚等地的热带雨林的基础上,收集和总结了在热带地区的植物学、生态学等研究资料,首次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其群落的主要特征为优势种不明显,结构复杂,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常具板根、茎花、绞杀、滴水叶尖等。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 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和太平洋岛屿等地。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年雨量通常超过2 000mm,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18℃,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 落演替速度极快,是地球上过半数动物、植物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速率均很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 高的类型。这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许多经济植物的原产地,如三叶橡胶、可可、金鸡纳等是著名的经济植物。人类栽培和利用的许多水果、香料和油料等作物,如咖啡、香蕉、芒果、番木瓜、鳄梨、椰子、油棕等,其主要产区在热带雨林区域。此外,许多珍贵的观赏花卉,如凤梨科、姜科、竹芋科、旅人蕉科、天南星科、兰科等著名的热带花卉,以及具有热带园林景观特色的棕榈科植物等,它们的原产地也主要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的天然成药均来自热带雨林。例如,应用于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古柯碱(可卡因),是从一种原产于南美热带雨林中的古柯树提炼出来的;医药常用的麻痹药箭毒,也是从南美的防己科Chondrodendron 属植物浸出液中制造出来的;奎宁是医治疟疾的一种特效药物,它是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等地分布的金鸡纳树中提炼出来的。在东南亚的热带雨 林中也不乏有珍贵的药用植物,如常用的中药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和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原产东南亚,现广泛栽培于亚洲热带地区,均为著名的中药材和香料。我国的热带雨林属印度马来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省、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在西藏墨脱县境内也有分布,总面积超过 7 150km2。
我国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现已知的高等植物就超过10 000 种,其中特有植物繁多,仅维管束植物特有种就超过1500种,如狭叶坡垒、无翅坡垒等。热带雨林植 物的经济用途多样,许多种类为著名的材用树种,如坡垒、青梅、望天树、降香黄檀、红 花天料木、野荔枝等。药用植物更是应有尽有,如土沉香、海南大风子、绞股蓝、苦丁茶、七叶一枝花、巴戟天、益智、石斛、豆蔻属(Amomum)等。此外,我国的热带雨林中分布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缘种,如野生稻、普洱茶、黄皮、山橘、野荔枝、野龙眼、胡椒属(Piper)等,它们都是我国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其中有些种类曾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粮食生产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如世界水稻生产曾有过两次大的飞跃,都与我国热带雨林中的野生水稻有关。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利用原产于我国的矮秆 野生水稻与栽培水稻杂交,培育出矮秆水稻,带动了全球粮食大面积增产;第二次是袁隆平教授及助手在海南岛热带雨林区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通过接受栽培水稻的花粉,从而育成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可见我国热带雨林是许多栽培植物近 缘种的发源地,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由于人为的乱砍滥伐,以及过度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使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 130多万公顷。全球三大热带雨林(东南亚、中西非和拉丁美洲)的面积每年都在锐减。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陷入绝境;到2050年,约有半数动植物将从地球上消失。而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生物循环强烈,植被一旦被破坏,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生境退化。因此,热带雨林物种消失的速度要比其他森林类型更为严重。根据地史资料,地球生物经历了几次大范围的灭绝,它们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今天,地球生物正面临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却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所造成的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据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指出:"我国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 15%~20%,其中,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高达40% 以上。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等种质资源 流失严重。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资源丧失。"中国曾拥有疣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等三种野生稻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西、湖南、福建和台湾等省份,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令世界瞩目,也确立了我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的地位。但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在海南、广东及广西调查时发现的 1182普通野生稻的分布点,到2007年调查时,其分布点已消失了80%。云南景洪20世纪60年代疣粒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分布广泛,原有的24个分布点,现在仅存1种和1个分布点。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热带雨林区域大面积农业开发,特别是盲目的毁林种胶和纸浆林的种植等,使植物的生境消失,如湿地、森林等生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我国热带雨林的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我国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包括海南岛中南部区、西双版纳区和桂西南山地区为优先保护区域。重点加强对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沿海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特有灵长类动物、亚洲象、海南坡鹿、野牛、小爪水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热带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对野生稻、野茶树、野荔枝等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系统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传统知识。"该行动计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我国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法律的保证。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以五指山、鹦哥岭为中心,周围绵延着吊罗山、尖峰岭、猴狝岭、霸王岭、黎母岭的热带雨林,总面积达3 000 000ha,500m以下人为干扰比较大,零散分布有低地雨林,主要的代表性植物为 龙脑香科的青梅,五桠果科的大花五桠果,金莲木科的赛金莲木,钩枝藤科的钩枝藤, 棕榈科的穗花轴榈和海南轴榈等。此外,在三亚与保亭交界的甘什岭还分布着海南特 有的龙脑香科的无翅坡垒群落。值得一提的是,海南位于热带雨林分布的北缘,典型 的热带雨林分布科,如龙脑香科的种类较少,在海南仅3种,但分布的个体数量在东 南亚的热带雨中并不逊色,如万宁茄新一带的青皮林,甘什岭一带的无翅坡垒,在局 部地带通常组成单优群落。根据我们的调查,2 100m2 的样地中乔木层有青皮 688株, 无翅坡垒的分布密度更大,这在东南亚的雨林中实属罕见。最近,我们有机会到越南、 泰国、菲律宾,以及西双版纳等地进行热带雨林考察,发现龙脑香科的植物在各地的 雨林中并不常见,只有在越南南部的雨林中通常见到高达30米以上的大树,但其个体数量与优势度都无法与海南的龙脑香林相媲美。海南的山地雨林保存较好,海拔 500 ~ 1 000m 左右的地区,分布着以桑科、杜英科、番荔枝科、大戟科、茜草科等具 有茎花或板根现象的植物为主,林下主要有棕榈科、天南星科、姜科及蕨类植物;海 拔 1 000m 以上的山地,雨林主要以壳斗科、樟科等植物为主,局部地带通常以陆均松、 鸡毛松组成的群落占优势,群落的外貌显得高大而结构复杂。山地雨林中的兰花种类 极为丰富,不论是在地上还是石头上,或者是在高耸入云的大树树桠上都有兰花的踪 迹。海南的苔藓矮林一般分布于海拔 1 500m 的山顶上,尤以五指山、鹦哥岭、猴狝岭 的苔藓矮林面积较大,发育较好,主要以杜鹃花、广东松和壳斗科的植物为主,树干上、 地上都铺满了苔藓,与附生的兰花和蕨类植物相映成趣,极为壮观。海南的西部气候 比较干燥,冬季群落中有些种类会落叶,主要以耐旱的刺桑、叶被木、海南榄仁等为主。 海南的东部、东北部和北部低海拔的村庄周围,分布着以香蒲桃、方枝蒲桃、柄果木、柳叶密花树、海棠果等为主的"风水林",当地村民为防台风,加上笃信传统风水,一般不会随意砍伐"风水林",因此,在滨海的平原上还保留较大面积的"风水林",尤以万宁茄新村,文昌昌洒宋氏故居附近,以及公坡镇锦山头村"风水林"的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成为当地自然风光中的一道风景线。海南的热带雨林保存较好,这得益于 1998 年国家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02 年底,王岐山上任省委书记,提出"生态立省"的战略目标,历届政府均十分重视天然林的保护,使海南多年来很少发生大面积的毁林现象,天然林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发展。
为了配合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特别是要保护热带雨林中的 植物种类,首先要让公众了解热带雨林中有怎么样的植物种类,分布于何地,生长在什么环境,如何识别它们,从而有目的地保护需要优先保护的种类及其栖息地,为此我们出版了《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海南植物》一书。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帮助人们对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的了解,提高人们对珍稀濒危植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热带雨林保护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