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港是我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温州港在温州市和浙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以瓯江口为核心发展的港区,存在着"散、小、弱"等问题,影响了温州港从地区性港口向主枢纽港发展的进程。随着温州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和沿海产业布局调整,对温州港港口岸线资源进行规划布局迫在眉睫。
2006年4月温州市人民政府通过了《温州市总体规划(修编)》,根据规划,今后温州港的核心枢纽港区将跳出瓯江口外,将形成瓯江口外的乐清湾、大小门岛、状元岙三个大型核心枢纽港区、为中心城区服务的瓯江港区,以及为温州南部地区城镇和临港工业服务的瓯南港区三个层次的港口布局。规划将以更大的发展空间确立温州市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中的地位。
大小门岛港口资源极其丰富,岸线掩护条件好,海床稳定,水域宽广,水深适中,深浅结合,具有良好的分区功能,主要有小门港区、黄大峡港区和青菱屿港区,大小门港区地理位置接近乐清市翁垟镇、黄华等乐清市重要卫星城镇,可以为该地区的货物出行提供海上运输服务。大门岛黄大峡港区位于大门岛东侧,岸线顺直,近岸水深20米,紧临深水航道,是洞头列岛宝贵的深水岸线资源。大门青菱屿港区位于大门岛南侧,靠近瓯江主航道,岸线规划为多用途泊位作业区,其功能主要是实现与瓯江中下游物资的水运中转。
大小门岛枢纽港的货物侧重于石油及制品以及煤炭、钢铁等建筑材料,大小门岛的石化基地对石油及其制品进行加工后形成温州轻工业急需的上游原料,而温州市建筑材料多年来靠外购,因而货物的走向在于内陆,根据《温州市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以及《温州港总体规划(修编)》资料预测,大小门岛港区运往内陆的货物运输量非常庞大,2010年将达到7662辆小客车/日,2020年将达到22247辆小客车/日,2030年30000辆小客车/日,因而需要公路运输方式的支撑。拟建工程为大门大桥连接线工程,将解决陆岛交通连接,形成便捷的港岛陆集疏运条件,满足港口泊位的运量要求,因而其建设是必要和迫切的。
近年来,温州市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温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可建设土地资源短缺,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的矛盾非常突出。
为解决上述问题,保证温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指出温州市必须扩展城市空间,对中心城市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强化中心城市的商业、金融、服务业、科教文化功能,弱化中心城市的工业功能,工业向中心城市南北两翼发展,最终形成"一带、一核、二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以及 "一主二辅五组团"的空间结构,其中的"一带"指由沿海高速公路、港口和机场形成的滨海产业带,"二辅"包含项目所在地乐清市乐成和柳市形成的乐柳辅城区。
大门镇处于温州市大都市的大小门岛发展概念区,全镇现有土地约6平方公里,通过大小门岛2012年前结合石化基地滩涂围垦开发,土地资源可以增加25.34平方公里,拟建工程加强了大小门岛与乐清市乐柳辅城区的直接联系,拓展了温州市都市区的发展空间,伴随着石化基地和港口的规划建设,该工程的建设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2006年10月国家和浙江有关领导和专家评审通过了《温州市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规划通过场址比选,最终确定大小门岛为温州石化的建设基地。
按照"一港三城"宏伟战略,温州市的城市定位是建设国际性的轻工城。温州现状工业重,轻工产业比重较大,相关产业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发展轻工业所必须的石化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结构中缺乏重化工业,似的温州经济在当前我国工业增长明显转向重工业为主导的情况下,运行风险过高。温州市要建设国际轻工城,就必须加强基础产业的建设,石化产业是相关性强、带动性强的基础产业,温州市发展石化产业,不仅能成为温州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而且对改善温州市的工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作为石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和发展石化基地的重要条件,完善的交通运输设施也将会给入驻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石化基地的建设和营运都会产生大量的运输量。拟建工程处于温州市乐清市,为大门大桥连接线工程,工程的建设将加强石化基地与甬台温高速公路等联系,提高基地与内陆腹地的通达性,促进内陆腹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石化基地的建设投资规模大、效益明显,并且已进入项目启动阶段,因而本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是完善乐清市交通"十一五"建设规划,提升公路网等级结构的需要 拟建项目是《乐清市交通"十一五"建设规划(2006~2010)》中建设项目--市域横向交通干道(翁垟-乐成-城北),同时,也是规划中的环线公路金环--中心城市外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州市"十一五"公路网规划中东部地区中心镇至所在县(区、市)有一条二级以上公路,全市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目标的实施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