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在人体体表特定两点间的电位差(即导联)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工作状态。
心电-心脏节律性的收缩、舒张是血液在血管中循环的动力源泉,心肌细胞的兴奋和兴奋传播是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所有心肌细胞膜生物电活动的整体就构成了心电信号。
心电图-心电信号经过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在体表利用心电电极监测这种信号并将其在时间轴上描记出来就构成心电图。
监护仪一般都可监护多导或十二导心电(ECG),并可对ECG波形做进一步分析,如:心率失常分析、起搏分析、ST段分析。
监护ECG并不能完全代替标准心电图机,目前监护的ECG波形一般还不能提供心电波形更细微的结构,而且两种仪器在测量电路中的带宽也不一样。
心电监测分为心律(节律)监测和心率(速率)监测。所谓心律,是指心跳的规律性,即每一次心跳与下一次心跳的周期是否相等;所谓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律和心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危重病人ECG监测,是对心脏节律监测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监测,可发现心脏节律异常,各种心律紊乱,如房性、室性早搏、心肌供血情况、电解质紊乱等。
心电电极----连接到人体体表,用来监测心电信号的传感器。
心电导联----连接到人体体表的任两个心电电极所组成的回路。
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1导=左手电压-右手电压
2导=左腿电压-右手电压
3导=左腿电压-左手电压
1导联将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相连,反映左上肢(L)与右上肢(R)的电位差。当L的电位高于R时,便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当R的电位高于L时,则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形。同样2导联将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反映左下肢(F)与右上肢(R)的电位差。当F的电位高于R时,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3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反映左下肢(F)与左上肢(L)的电位差。当F的电位高于L时,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
标准导联只是反映体表某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不能探测某一点的电位变化,如果把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零电位点上(无关电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得该点的电位变化,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单极导联。Wilson提出把左上肢,右上肢和左下肢的三个电位各通过5000欧姆的高电阻,用导联线连接在一点,称为中心电端(T)。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中心电端可以与电偶中心的零电位等效。在实际上,就是将心电图机的无关电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探查电极连接在人体的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分别得出左上肢单极肢体导联(VL)、右上肢单极肢体导联(VR)和左下肢单极肢体导联(VF)。
由于单极肢体导联(VL、VR、VF)的心电图波形振幅较小,不便于观测。为此,GOLD-BERGER提出在上述导联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方法是在描记某一肢体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相连接的高电阻断开,这样就可使心电图波形的振幅增加50%,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分别以AVL、AVR和AVF表示。
AVR=右手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AVL=左手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AVF=左腿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单极胸导联
V1-V6=胸部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胸导联也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这就是单极胸导联。这种导联方式,探查电极离心脏很近,只隔着一层胸壁,因此心电图波形振幅较大。常用的几个胸导联位置,V1,V2导联面对右室壁,V5,V6导联面对左室壁,V3,V4介于两者之间。
A、肌电干扰
B、运动干扰
C、电极接触干扰
D、外电设备干扰;
引起心率增快的原因:
1、缺氧 2、发热 3、血压早期下降 4、失血 5、药物 6、异位节律等
引起心率减少的原因
1、极度缺氧 2、心肌缺血 3、心脏抑制药物中毒 4、危重情况 5、室颤-停搏死亡 6、传导阻滞 7、电解质高钾情况下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率为每分钟心脏有效搏动产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心率等于脉率,在心脏功能不好或心律紊乱的情况下(如房颤病人),脉率可小于心率。
心率的正常值:
成人 60-100次/分
2-3岁小儿 100-120次/分
1岁以下小儿 110-130次/分
新生儿 120-14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