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穗花杉最早纪录是在1893年,由爱尔兰籍植物学家奥古斯汀·亨利所发现,他当时任职于打狗港海关(高雄海关),并在工作之余进行植物调查,便邀请当时鹅銮鼻灯塔管理人史密塞(Schmüser)帮忙,史密塞于是找了不少当地居民代为采集植物标本,在亨利所收集到的标本中,若采集地点标示为南岬(South Cape),则大部分为史密塞所提供,采集范围可能包括整个恒春半岛,台湾穗花杉应也属于史密塞所采集到的,其地点很可能是位于现今屏东县狮子乡的里龙山。
日治时期,日籍植物学家金平亮三也于1924年在台东大里力山海拔915米处采集到标本,其后又有学者陆续于大里力山西南棱线、草埔后山棱线、日暮山、里龙山等地发现台湾穗花杉踪迹。
而最早于十九世纪鉴定的学名为Amentotaxus argotaenia,一直延用到1952年,由当时台湾大学植物系教授李惠林对本属植物进行分类订正时,发现过去鉴定有误,应为台湾特有种,随将其种名改为formosana。柔荑花序,taxus则是红豆杉属的意思,所以Amentotaxus代表其类似于红豆杉但有柔荑花序特征之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