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投资小,操作简便,而得到广泛应用。亚硝酸盐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是Griess 分光光度法。其基本原理是: 在一定酸度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铵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在540 nm 波长处光具有最大吸收。该方法成熟、重现性好,准确度高,但耗时,易受其它杂质干扰,所用试剂毒性较大、致癌性强,对环境和分析人员易造成危害,形成二次污染。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的局限性,分析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建立了新的检测方法。
催化光度法
催化光度法是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灵敏度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基本原理是在酸性介质和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亚硝酸盐离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使反应体系中有机染料或指示剂的吸光度降低,而吸光度的降低程度与亚硝酸盐的量之间存在定量关系,由此测得亚硝盐含量。常用的酸性介质为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磷酸,氧化剂为溴酸钾、氯酸钾、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等,其中溴酸钾应用范围最广。所用的有机染料主要是三苯甲烷类染料、偶氮染料、对氮染料和蒽醌类染料等。这类反应大多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且须对反应条件的控制较严格,稳定性有待提高。
荧光光度法
荧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是基于亚硝酸盐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使指示物质的荧光强度减弱或猝灭,且这种强度的减弱或猝灭在一定范围内与亚硝酸盐的浓度成线性关系,通过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来测定亚硝酸根含量,具有取样量少、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但缺点是: 条件不易控制,干扰因素多。荧光光度法测定体系中指示物质通常为三苯甲烷碱性染料和醌亚胺类染料。有文献报道在盐酸介质中,N-(1-萘基)-乙二胺( NED) 与亚硝酸根的反应。基于NED 的荧光强度被亚硝酸根猝灭的现象,建立了一种荧光测定水中的亚硝酸根的新方法。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亚硝酸根在1. 07 ~ 214. 0 μg /L 范围内与NED 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 069 μg /L。
伏安法电位法测定亚硝酸根离子是基于亚硝酸的氧化来进行测定,而体系中的硝酸盐和分子氧对测定无干扰等特点。电位法所用电极多为石墨电极,但在测定亚硝酸根时,一些其它组分会毒化固态电极,降低了电极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为此分析工作者们对电极进行了修饰,使电极表面具有较大和较高的活性面积,以提高电极选择性、灵敏度、精密度等分析性能。
极谱法是通过测定电解过程中所得到的极化电极的电流-电位曲线来确定溶液中被测物质浓度的一类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及重现性好的优点。
气相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问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将各组分分离开来。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高效、高速、高灵敏度、操作方便等优点。
离子色谱法是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液相色谱技术。随着IC 理论的逐渐成熟,IC 已成为分析化学中发展较快的分析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