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秋海棠属病虫防治

2018/06/19171 作者:佚名
导读: 茎腐病 主要危害茎部,也可以危害叶片。感病后,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小斑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形,后发展为棕褐色软腐,病部组织下陷。当病斑环切茎部时,植株就会倒伏死亡。当病菌侵染叶片后,首先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斑,而侵染叶柄后则叶柄变褐并腐烂。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丝状物,病斑干枯后,其上出现棕褐色小颗粒,这些是病原菌的菌丝及菌核,该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

茎腐病

主要危害茎部,也可以危害叶片。感病后,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小斑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形,后发展为棕褐色软腐,病部组织下陷。当病斑环切茎部时,植株就会倒伏死亡。当病菌侵染叶片后,首先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斑,而侵染叶柄后则叶柄变褐并腐烂。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丝状物,病斑干枯后,其上出现棕褐色小颗粒,这些是病原菌的菌丝及菌核,该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防治;栽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每平米5~6克五氯硝基苯或多菌灵;发病后及时采取药物治疗,60%的敌克松600~800倍,高锰酸钾1200~1500倍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应保持环境的整洁,及时清除病株。

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叶片是主要的侵染对象。发病初期叶面上有水渍状小点出现,后扩大为近圆形的黑褐色疱状斑,略隆起,病部周围的组织为淡黄色或红褐色,并有明显的晕圈,病情严重时病斑很快连为一大片,最后病组织会变为褐色并干枯。该病的病原菌为秋海棠黄单孢杆菌,此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滴喷溅传播。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浇水施肥,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植株间保持间距,另外尽量不从上方浇水,避免水滴传播;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侵染源并集中销毁,同时要及时用药,200毫克/公斤的农用链霉素,75%百菌清600~800倍,每7~10天喷洒一次。

白粉病

发生危害:白粉菌主要侵染秋海棠植株叶片的背腹面、叶柄、地上直立茎或裸露根状茎和花序等部位。在叶片上发病时形成烟灰状,直径约1 cm小圆斑,几天后病部渐渐变成褐色,局部腐烂,最后整个叶片腐烂脱落;如果侵染其他部位如叶柄、茎、花序轴和花柄时,则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块,造成落叶,花序发育不良,花序轴或花柄从基部脱落。感病严重时还导致整株植物生长不良和部分植株死亡。发病的35种秋海棠品种中,绝大部分为野生种类,只有少数栽培品种,见表1。美丽秋海棠、点叶秋海棠和歪叶秋海棠等13种(品种)发病部位多,受害严重,如不及时防治,常造成大量叶片脱落,不能正常开花,甚至整个植株地上部分完全死亡:槭叫'秋海棠、二瓣秋海棠和心叶秋海棠等10种(品种)发病较重,植株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酸味秋海棠、尖被秋海棠和角果秋海棠等11种(品种)仅轻度感病,对其生长影响不大。秋海棠通常栽培在阴棚或温室内,湿度较大、气温偏高,十分适合白粉病流行,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和长时间阴雨天气更易发生,在昆明秋海棠白粉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 2 防治措施

防治白粉:病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已发现病害的花圃应贯彻"治小、治少、治了"的方针,千万不能等到秋海棠受害严重时再治,否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会给引种造成重大损失。

白粉病是危害秋海棠属植物的最重要病害,发病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白粉病病原菌的存在和秋海棠的一些种类(品种)对病菌缺乏免疫力。通过观察,即使昆明十分干燥的春季,除了阴棚和温室栽培的一些秋海棠发生白粉病外,露天栽培的同样发病。防治白粉病最有效措施是喷施杀菌剂,而且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用75%百菌清和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500倍液每隔5d轮换或混合喷施,连续施药5~6次,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