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漏氯吸收装置选型参数

2018/06/1969 作者:佚名
导读: 1、吸收能力是否考虑氯气的吸收速度与气体中氯气的浓度成正比因素。吸收能力是衡量一套装置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氯气的量,它是反映装置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的综合参数。现在市面上销售的产品标明吸收量多少公斤,这个参数是生产厂家在产品出厂时通过试验得出的结果,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装置在常温、常压下、进风口气体中氯气的浓度达到100%时,一个小时内能够吸收氯气的量,当气体中氯气的浓度发生

1、吸收能力是否考虑氯气的吸收速度与气体中氯气的浓度成正比因素。

吸收能力是衡量一套装置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氯气的量,它是反映装置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的综合参数。现在市面上销售的产品标明吸收量多少公斤,这个参数是生产厂家在产品出厂时通过试验得出的结果,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装置在常温、常压下、进风口气体中氯气的浓度达到100%时,一个小时内能够吸收氯气的量,当气体中氯气的浓度发生变化时,那么吸收等量的氯气所需的时间就会延长。

2、吸收塔是否选择单塔多层大塔径的结构。

漏氯吸收装置属于化工填料塔的范畴,空塔流速一般都在2~3米/秒。有的片面追求大风量,会造成吸收塔内传质状况恶化,吸收能力下降,甚至会产生液泛。风量过小,吸收时间就长。吸收装置的常见塔体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塔多层(多塔并联),另一种是双塔串连,由于双塔串连塔径小、弯头多、风阻大、系统通过的气量小等缺点,已逐步被单塔多层结构的塔体结构所替代。各种类型装置选用的均是离心式风机,由于该类风机全压低,若系统阻力大,风量就小,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吸收完泄漏的氯气,就应选择吸收塔径较大且设计合理的装置。

3、风量是否满足气体循环次数要求及考虑氯库房体积因素。

氯库房内混合气体与漏氯吸收装置构成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气体的循环次数会影响到氯气的吸收效果:在《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58- 2009中规定:漏氯吸收装置风机风量要满足气体循环次数8-12次/小时,并以此作为设计装置的重要参数。氯气的泄漏是由于氯气钢瓶、管道突然爆裂,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在地面进行沉积,同时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等特点。要求漏氯吸收装置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氯气的浓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内。漏氯吸收装置的循环次数在设计上应大于12次/时。因此在选择漏氯吸收装置时,氯库房的大小(由此决定了循环风量)是选择漏氯吸收装置类型的关键因素。以塔径为1300mm的漏氯吸收装置为例,同类型装置对应的氯库房容积及循环风量对应关系如下(表一):

(表一)

序号

型号

系统风量(m3/hr)

适用氯库房体积(m3)

1

500型(单塔)

5465

50~250

2

1000型(单塔)

9580

250~500

3

准2000型(单塔)

12300

500~700

4

2000型(双塔并联)

19160

700~1200

5

3000型(双塔并联)

24600

1200~1800

6

4000型(三塔并联)

28740

1800~2500

7

5000型(三塔并联)

36900

2500~3200

表格中的各参数为氯库房结构较为简单的选型建议,若氯库房结构较为复杂(如在线氯瓶区与空、满瓶堆放间分隔放置或氯库房为双层结构等)的情况下,则根据氯库房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配置。

4、布风系统设计是否合理。

布风系统是"高效"的代名词,是漏氯吸收装置专业度的体现,是氯库房气体循环次数达到8~12次/小时的重要保障之一。以往漏氯吸收装置的布风由简单的吸风管和送风管来完成氯库房内气体的循环,易产生气流死角,影响吸收效率。而布风系统的出现使得漏氯吸收装置具有更高的吸收效率,可以很大程度的缩短泄氯事故的处理时间。布风系统由吸风系统和送风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吸风系统采用面源吸风的方式,在氯库房氯瓶区形成一个整体的负压区,使氯库房内产生含氯混合气体的单向循环系统,促进泄氯吸收系统对氯气的有效吸收;而送风系统采用空间立体布风的方式,对氯库房氯气混合气体产生推动力,使混合气体平稳流动,便于吸收,避免在氯库房出现气流死角的现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