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以他的元素周期律,预测"镓"的存在,称之为"eka-aluminium",意思"铝下元素"(铝下一行的元素)。其密度、熔点等性质,与随后发现"镓"实值相差无几。
铝下元素 | 镓 | |
---|---|---|
原子量 | 68 | 69.72 |
密度(g/cm) | 6.0 | 5.904 |
熔点(℃) | 低 | 29.78 |
1875年,德布瓦博德兰检测在闪锌矿样品的原子光谱时发现两条紫色谱线,后来经过电解其氢氧化物的氢氧化钾溶液得到了镓。德布瓦博德兰以"高卢"(Gallia)为这个元素命名,在拉丁语中这是对法国高卢的称呼。也有人认为是运用不同语言的双关语而用他的名字(其中包含"Lecoq")命名:Le coq在法语中是"公鸡"(rooster)之意,而后者在拉丁语中又是"吊带"(gallus,与镓gallium相近)的意思。不过1877年德布瓦博德兰写文章否定了这个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