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相色谱法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
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作者:邹汉法 张玉奎 卢佩章 定价:¥ 42.00 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
ISBN:7-03-006716-9/O·1012 开本:32 开
类别:分析化学及仪器 页数:577 页
简介
本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原理、现状及发展动态.全书共分十四章.内容包括绪论,液相色谱理论基础,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计算机在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样品须处理,液相色谱仪器,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和色谱峰定性、定量,液相色谱应用,液相色谱手性化合物拆分和液相色谱的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和毛细管电色谱等.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色谱法的定义和历史
1.2色谱法的特点、原理和应用范围
1.3色谱法的分类
1.3.1体积排阻色谱
1.3.2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
1.3.3反相色谱
1.3.4离子对色谱
1.3.5疏水作用色谱
1.3.6亲和色谱
1.4高效液相色谱与其它色谱方法的比罗
14.1现代高效液相色谱与经典液相色谱的比较
14.2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比较
第二章液相色谱过程动力学
2.1液相色谱动力学理论
2.1.1塔片理论
2.1.2随机模型理论
2.1.3非平衡理论
2.1.4质量平衡理论
2.2影响色谱柱塔片高度的因素
2.3色谱峰形参数的规律性
2.3.1色谱峰半宽度的规律性
2.3.2色谱指数修正模型中参数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液相色谱的热力学过程
3.1中性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模型
3.1.1顶替吸附模型
3.1.2溶质-溶剂相互作用模型
3.1.3溶解度理论
3.1.4顶替吸附-相互作用模型
3.1.5疏溶剂理论
3.1.6以分子作用力为基础的液相色谱理论模型的比较
3.2基于离子静电作用力的色谱保留机理
3.3液相色谱中各种参数保留值的影响
3.3.1有机溶剂浓度的影响
3.3.2无机盐浓度的影响
3.3.3柱温的影响
3.3.4固定相性质对保留值的影响
3.3.5流动相酸度对保留值的影响
3.3.6流动相中离子对试剂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高效液相色谱中溶质分子结构与保留值的定量关系
4.1色谱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4.1.1离子偶极作用力
4.1.2定向作用力
4.1.3诱导作用力
4.1.4色散作用力
4.1.5疏水作用力
4.1.6氢键作用力
4.1.7电子对给体-电子对受体相互作用
4.2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
4.2.1偶极矩(μ)
4.2.2极化率(α)
4.2.3电离能(I)
4.2.4分子间的距离(r)
4.3分子结构参数
4.3.1与分子体积相关的结构参数
4.3.2反映溶质分子电子分布的结构参数
4.3.3分子形状的结构参数
4.3.4拓扑参数
4.4分子结构与保留值定量关系的应用
4.4.1高效液相色谱中的自由能关系
4.4.2分子结构色谱保留值定量关系用于色谱保留机旦的研究和保留值预测
4.4.3色谱保留值用于疏水性的测定
4.4.4液相色谱保留值与生物活性和一些环境化学参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五章液相色谱固定和流动相
5.1液相色谱流动相
5.1.1正相色谱常用冲洗剂
5.1.2反相色谱常用冲洗剂
5.1.3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常用冲洗剂
5.2高效液相色谱常用固定相
5.2.1液-固吸附色谱固定相
5.2.2化学键合固定相
5.2.3键合固定相的分类
5.3其它基质材料的液相色谱固定相
5.3.1有机高分子基质的液相色谱固定相
5.3.2其它无机基质的液相色谱固定相
参考文献
第六章液相色谱专家系统及其柱系统推荐
6.1专家系统的结构
6.1.1知识库和知识表达
6.1.2推理机
6.2液相色谱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6.3色谱专家系统中的柱系统推荐规则库
6.3.1分离模式选择的基本条件
6.3.2液相色谱保留值和选择性的一些基本规律
6.3.3液相色谱分离模式的推荐
6.3.4反相色谱流动相和固定相的选择性原则
6.3.5液相色谱流动相和添加剂的推荐
6.3.6实际样品对柱系统推荐规则的验证
参考文献
第七章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最优化
7.1段化参数与优化指标
7.1.1优化参数
7.1.2优化指标
7.2试验设计方法
7.2.1正交设计
7.2.2因子设计
7.2.3混合设计
7.2.4匀壳设计
7.2.5均匀设计
7.3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7.3.1单纯形优化方法
7.3.2复合形和重复设计优化方法
7.3.3“窗口图形法”和“重叠分辨分离度法”
参考文献
第八章样品预处理技术
8.1液-液萃取
8.1.1萃取溶剂的选择
8.1.2pH值的控制
8.1.3液-液萃取其它操作因素的控制
8.2液固萃取
8.2.1液-固萃取固定相和流动相
8.2.2固相萃取的影响因素
8.2.3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8.3膜技术在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
8.3.1微渗析
8.3.2超滤膜技术
8.4衍生化和柱浓缩样品预处理
8.4.1衍生化技术
8.4.2液相色谱柱浓缩预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九章高效液相色仪器
9.1高压输液系统
9.1.1贮液系统
9.1.2高压输液泵
9.1.3梯度淋洗装置
9.2进样系统
9.2.1注射器进样
9.2.2阀进样
9.2.3自动进样器
9.3色谱柱系统
9.3.1色谱柱的结构
9.3.2色谱柱的填充
9.3.3色谱柱的评价
9.3.4色谱柱的使用技术
9.3.5色谱柱恒温装置与馏分收集器
参考文献
第十章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和色谱峰定性定量
10.1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10.1.1噪声和漂移
10.1.2灵敏度
10.1.3敏感度
10.1.4最小检测量(Mmin)
10.1.5线性范围
10.1.6谱峰的扩张
10.2液相色谱检测器
10.2.1紫外吸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2.2示关折光检测器
10.2.3荧光检测器
10.2.4电导检测器
10.2.52安培检测器
10.3离子对色谱的抑制柱反应
10.4间接检测方法
10.4.1间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10.4.2间接检测的理论基础
10.4.3间接检测系统的设计
10.4.4检测灵敏度
10.5定性分析
10.5.1利用已知标准定性
10.5.2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定性
10.5.3利用紫外检测器全波长扫描功能定性
10.5.4利用改变流动相组成时被测组分的保留值变化规律定性
10.5.5收集色谱柱流出各组分,再用其它化学或物理方法定性
10.6定量分析
10.6.1峰面积的测量
10.6.2定量计算的几种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11.1正相色谱的应用
11.2反相色谱的应用
11.2.1反相色谱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1.2.2反相色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1.2.3反相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1.3反相离子对色谱的应用
11.3.1反相离子对色谱分离分析无机离子
11.3.2离子对色谱在生物桥学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手性对映体的HPLC拆分
12.1非对映异构化衍生拆分法
12.1.1异硫氰酸酯(ITC)及异氰酸酯(IC)
12.1.2萘衍生物(NAD)类
12.1.3酰氯与磺酰氯类
12.1.4光学活性氨基酸类
12.1.5其它手性衍生试询剂
12.2手性流动相拆分法
12.2.1配基交换型手法添加剂
12.2.2手性离子型络合剂
12.2.3环型葡聚糖(CD)添加法
12.2.4其它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12.3手性固定相拆分法
12.3.1蛋白质手性固定相
12.3.2聚合碳水化合物衍生物手性固定相
12.3.3空穴型手性固定相
12.3.4电子给予体电子受体型手性固定相(Pirkle型)
12.3.5配基交换手性固定性
第十三章生物大分子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
13.1生物大分子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
13.1.1体积排阻色谱的分离机理
13.1.2离子交换色谱的分离机理
13.1.3疏水作用色谱的保留机理
13.1.4亲和色谱的理论模型
13.1.5金属络合亲和色谱
13.1.6共价色谱
13.2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用固定相
13.2.1有机高分子基质固定相
13.2.2无机基质生物大分子分离固定相
13.3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的影响因素
13.3.1尺寸排阻色谱的影响因素
13.3.2离子交换色谱的影响因素
13.3.3反相液相色谱的影响因素
13.3.4疏水作用色谱(HIC)的影响因素
13.3.5亲和色谱的影响因素
13.4高效液相色谱在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毛细管电色谱
14.1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原理
14.1.1毛细管电色谱中自加热效应
14.1.2毛细管电色谱的谱带展宽
14.1.3电色谱的保留机理
14.2毛细管电色谱仪器和柱制备
14.2.1毛细管电色谱填充柱的制备
14.2.2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14.2.3毛细管电色谱的梯度洗脱技术
14.2.4毛细管电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
14.3毛细管电色谱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