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冷轧带肋钢筋具体问题

2018/06/19132 作者:佚名
导读: 质量和提高合格率问题 所有冷轧带肋钢筋都宜采用高速线材轧制。据江苏省98年省建委对有证企业年度复查,抽检LL550、LL650级冷轧带肋钢筋的质量看,共78家企业390个样品,强度合格率为99%;伸长合格率为95.1%;冷弯全部合格。 加强检测保证工程质量 为了保证不合格钢材不用在工程上去,应注意钢材的检测:一是不得采用冷拔刻痕工艺生产的伪劣产品;二是未通过生产许可

质量和提高合格率问题

所有冷轧带肋钢筋都宜采用高速线材轧制。据江苏省98年省建委对有证企业年度复查,抽检LL550、LL650级冷轧带肋钢筋的质量看,共78家企业390个样品,强度合格率为99%;伸长合格率为95.1%;冷弯全部合格。

加强检测保证工程质量

为了保证不合格钢材不用在工程上去,应注意钢材的检测:一是不得采用冷拔刻痕工艺生产的伪劣产品;二是未通过生产许可证和使用认可证检查的企业的产品不准使用;三是加强生产厂家建立一质保体系,不合格品不得出厂。

关于冷轧带肋钢筋的连续板能否考虑内力重分布的问题

冷轧带肋钢筋盘结论是肯定的,LL550级冷轧带肋钢筋配筋的连续板设计计算时可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理由有二:

a、正如前述,LL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的伸长率δ[_10] 8%(比现在正在使用的冷轧扭钢筋δ[_10] 4.5%要大得多),其最大均匀伸长率在2%以上。

b、据规程编制组对二跨连续板的试验,结果表明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连续板具有较好的塑性性能,有明显的内力重分布现象(需要说明该试验构件中所有的冷轧带肋钢筋还不是专用盘条轧制的,否则试验结果将更为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正在修订中的《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95将对有关条文作出修改,增加连续板设计时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内容。

关于箍筋的应用

按《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95和规范GBJ10─89的96年局部修订稿的规定,LL550级冷轧带肋钢筋可用作箍筋。

采用冷轧带肋钢筋会不会影响钢筋砼框架的延性?框架结构在地震效应作用下,梁、柱会有较大的弯曲变形,但剪切变形比起弯曲变形来要小得多,因此在梁、柱配筋时,对纵向受力钢筋的塑性要求应比箍筋的塑性要求更重要。即要求纵向钢筋的伸长率应较箍筋更大一些。在规范中既然规定Ⅲ级钢筋适宜用作纵向受力钢筋,Ⅲ级钢筋的伸长率为δ[_5] 14%,LL550级冷轧带肋钢筋仅比Ⅲ级钢筋略小一点(前面已谈到δ[_10] 8%,相当于δ[_12] 12─13%),用作箍筋,其塑性当能满足梁、柱的剪切变形要求。

在规范中规定梁、柱端部箍筋要加密,其目的是保证在地震和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梁塑性铰区和柱端部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同时也增加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以保证梁铰机构的实现,保证柱端的延性,防止柱纵向钢筋压屈。从这些目的看,是要求箍筋有足够的数量和密度,以提高梁柱的抗剪承载力弯曲延性。采用LL550级冷轧带肋钢筋作箍筋在保证最小配筋率、最大间距的条件下是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的。

从国外大量应用的实践看也说明LL550级冷轧带肋钢筋可以用作框架梁、柱的箍筋。

裂缝宽度验算

钢筋砼结构构件不论用什么钢筋配筋都是允许出现裂缝的,但对裂缝的宽度有限制,因此规范规定钢筋砼结构构件设计时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 也给出了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为减少设计人员麻烦,规程中还明确规定:"对在室内正常环境下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钢筋直径不大于是10mm且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大于25mm时,可不作最大裂缝宽度验算"。这样一般情况下用LL550级配筋的楼板都不必进行裂缝宽度验算。规程编制组曾进行过74个梁、板试件的试验,结果表明冷轧带肋钢筋砼构件有较好的钢度,裂缝也较Ⅰ、Ⅱ级钢筋配筋的裂缝小。所以用冷轧带肋钢筋在楼板中等强代换Ⅰ级钢筋,原设计裂缝如果满足要求,则代换后肯定也能满足要求,不必再去验算,当然这种等强代换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裂缝出现的原因

在此还顺便说一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

从理论上说,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但在使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裂缝隙或这类结构性裂缝隙非常细微,不易为肉眼所察觉。在现实的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在此无法一一细说,以现浇混凝土楼板而言,有可能出现的裂缝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类:

a、砼收缩(水泥用量太大,用细砂,养护不及时或时间太短,砼振捣不密实等);

b、水泥安全性不良;

c、温度差;

d、基础不均匀沉降;

e、板周边约束,板面四角负弯矩构造筋配得太少;

f、施工中拆模过早;

g、板中预埋管线造成断面减损太多或管线下砼不密实;

h、设计配筋过少,低于最小配筋率或板太薄等;

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采取相应对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