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凡是有水和植物生长的地方,只要具有适于保存植物遗体的堆积条件,不论热带、温带或寒带,都能形成泥炭。除南极洲尚未发现泥炭外,其他各大洲都有泥炭分布。
即从高纬度区到低纬度区泥炭富集程度迅速递减。据统计,全世界4264亿吨泥炭,85%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温寒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这表明泥炭的堆积受纬向气候带的影响很大,泥炭的积累速度不但取决于植物的生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受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的制约。低纬度区因气候湿热,使植物遗体大部分解,只有在长年积水或覆盖条件较好的场所才能保存。
指在地形和气候复杂的山区,泥炭的分布受地区性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因素常常控制了泥炭矿带或矿体的展布。例如山脉向海一侧因海风导致多雨,气候凉爽潮湿,为泥炭堆积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山脉的背海一侧常不利于泥炭的形成。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东坡、太行山东麓就有较多的泥炭。但有时海风也会成为不利因素,山东荣成地区,经常受渤海湾海风的侵袭,使该区北部的滨海平原区乃至中部山脉的北坡,布满了海风带来的细沙,破坏了泥炭沼泽发育的环境。而中部山脉因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在南部的荣成湾沿岸发育了一系列的泥炭沼泽,堆积了丰富的泥炭和腐泥。在西北的祁连山北麓,虽然气候干旱,但由于冰雪溶化水的补给,在山前沼泽地带适于泥炭堆积。
在同一纬度带内,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候凉湿,也会促使泥炭堆积。中国最大的沼泽是四川省若尔盖沼泽,海拔高达3400~3600米,年平均气温0.6~1.2℃,年降雨日长达150天左右,因此对植物生长和泥炭堆积具有优越的条件。在约30万公顷范围内,在宽谷谷底、阶地及湖滨洼地广泛发育了厚2~10米的泥炭,总储量达20多亿吨(自然干重)。
泥炭的生成环境是复杂的,就中国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的泥炭矿床,多发育在湖盆环境中,这类矿床约占全国泥炭资源的65%;发育于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或废弃河道(包括牛轭湖)中的泥炭矿床,也是中国较重要的泥炭成矿类型,这类矿床约占全国的20%。其他矿床约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