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景颇族织锦产生

2018/06/19135 作者:佚名
导读: 织锦的产生和发展与景颇民族的发展、开化历程息息相关。景颇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从原始狩猎游牧部落发展到原始农业民族;从先民迁徙的经历到农耕定居的民族等历史发展历程。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大的迁徙,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先民生活的痕迹。景颇族属古代氐羌支系,发源于"木拽省腊崩"(Majoishingrabum),一个位于迈立开江、恩梅开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源以北遥远的地方,大概起

景颇族织锦图2织锦的产生和发展与景颇民族的发展、开化历程息息相关。景颇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从原始狩猎游牧部落发展到原始农业民族;从先民迁徙的经历到农耕定居的民族等历史发展历程。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大的迁徙,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先民生活的痕迹。景颇族属古代氐羌支系,发源于"木拽省腊崩"(Majoishingrabum),一个位于迈立开江、恩梅开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源以北遥远的地方,大概起源于青藏高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青海、甘肃、陕西一带。那里高山峻岭,有汹涌湍急的江水,交通不便,终年积雪,异常寒冷。先民们为躲避战争和恶劣环境便不断大量南迁,到唐朝时期已广泛分布于雅砻江下游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带,被称为"寻传"人,从此便有了记载确切的景颇族历史。据樊捉绰《蛮书》记载:"裸形蛮,在寻传城西三百里为窠穴,谓之为野蛮。阁罗凤即定寻传,而令野蛮散居山谷,其蛮不战自调伏,集战自召之。其男女遍满山野,亦无君长,依拦居屋。多女少男,无农田,无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或十妻、五妻共一丈夫。尽日持马,不下栏,有外来侵暴者,则射之。其妻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岘等归,啖食之。"光绪《永昌府志》一书中记载:"野人,居无屋,多者茅棚,好迁移。赤发黄睛,以书皮、毛面为衣,掩其脐下。首戴骨圈,插野雉毛,缠红藤,执钩刀大刃,猎捕食兽,食蛇鼠"。当时的景颇族处于原始的部落民族社会,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生存,主要以采摘野果、野菜、猎杀动物为生,取树皮、草藤、动物皮为革,居沟壑、窠穴。景颇族是朴实而讲究实际的民族,他们善于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生产生活。他们哪怕是苦苦挣扎在苦难和艰辛的生活之中,心理总是充满着对生活的美意识,憧憬美好的生活,正是这种民族思想心理鼓舞他们创造美好的未来。景颇先民为了御寒、装扮身体,逐步学会了取麻、种棉、纺棉纺麻直至织布一整套的技能,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首先,先民要适应周边环境,深刻认识周边环境,认真仔细地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特性和生长规律,洞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活规律和生存方式,从植物的属性、生长规律和动物的习性和行为特征得到启示,学会织布,编制出丰富多彩的织锦图案,织锦图案符号也说明先民对环境的理解、对生物的了解和熟识。

朵石拥汤的《绚丽多彩的德宏民族服饰》一书中讲述:《迁徙远征史诗》中记载的唱词唱道:"请记住,从前居住的地方,白雪皑皑的峰顶,饰我头(即白包头巾);中途,山腰弥漫的云雾,在我手中(即彩帕);现时,坝子弯弯曲曲的河流,在我脚下(即筒裙花纹)。"

景颇族妇女穿的筒裙,据说是按史祖诺羌和熟羌夫妇两的遗嘱织成的。相传史祖诺羌临终前,对他的妻子熟羌留下遗述:"晴雨间,请你看天空,我要把长刀展现给你看(闪电);请你看山坡,我要滚石头给你看(泥石流);请你看田坝,我要堆谷子给你看(谷堆)。"后来,景颇族男子学着闪电的样子,打制了长刀;学着史祖的说法,堆起了谷堆。史祖熟羌临终前也留下了遗嘱给世人:"晴雨间,我要在天空织七彩筒裙给你们看(虹)。"景颇族妇女才学着天上的彩虹织出了筒裙并定下规矩:"景颇女子不会织筒裙不能嫁男人。"可见,织锦在景颇族生活中占居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织锦的来历在景颇族民间还有几种动人的传说,传说故事生动形象,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也记录了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经验。如,传说有一年,在大青树果子成熟的季节里,百鸟选择吉日,在结满红、白、黄、黑、灰、紫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果子的大青树下,举行了隆重的鸟类目瑙盛会。这一天,人类如期扑约,参加了鸟类的目瑙盛会,与鸟类一同欢歌狂舞。盛会结束时,在舞场上满地散落着百鸟舞蹈后落下的五彩斑斓的美丽羽毛,细心、爱美的一些景颇族妇女把它一一拣起来,拿回家去,小心翼翼地编制为筒裙,上面汇有多姿多彩的图案,非常漂亮。到来年举行目瑙盛会时,妇女们穿着自己亲手织做的鸟羽筒裙去参加了目瑙盛会,鸟羽筒裙引来在场所有宾朋的目光,大家都想要如此漂亮的筒裙,可哪里去寻找这么多羽毛呢,聪明的妇女们灵机一动,便用多彩线模仿鸟羽筒裙纺织,并惊喜的发现,所纺织出来的织锦鲜艳夺目,妇女们兴高采烈,大家相互效仿,各个都学习织织锦了。编织的图纹日益丰富、工艺日益成熟。又如,相传,景颇族织锦创制者是一位名叫碧作锐汤的小姑娘,一天,她看见父亲扣回来一只五彩缤纷的芭帮鸟,心里十分喜爱,心想自己也能有一条鸟羽般美丽的筒裙该多好。她灵机一动,将芭帮鸟的羽毛一根一根拔下编制起来,汇成了一幅幅好看的图案,煞是可爱。到她出嫁的那天,穿自己亲手编制的鸟羽筒裙,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她的筒裙引起了所有宾客的注目,姑娘们甚至看得如了迷,人人都想要一条如此漂亮的鸟羽毛筒裙,可怎么去找这么多芭帮鸟的羽毛呢?于是姑娘们就用五彩线慢慢地学着模仿鸟羽筒裙编织,汇成的花纹图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奇妙,就这样,织锦一代代传下来了。经过许多年代的流传,纺织技术日益精湛,品种日渐丰富。这是大山的恩赐,山魂赋予劳动人民智慧,景颇先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早已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景颇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大山文明。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对美最敏感,她们是最能感知时尚和展示时尚的人群,她们懂得修饰自己,精致地活着。"正如此,具有绚丽心性的景颇族妇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织出了技艺精湛的织锦,研究出了灿烂纷繁的服饰,不断丰富自己的穿着世界。

景颇族妇女勤劳持家,特别是成了家的妇女,家庭责任感很强,精心经营家庭,她们要像男人一样盘田种地,早上披着星星出工,晚上带着月亮回来,又要服待小孩,专心侍侯丈夫、孝敬公婆,还要舂米做饭……她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家庭,这是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

也许是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天还不亮她们就早早的起床摸黑生火做好一家人的午饭,舂一家人吃的谷子,天刚亮或身背长约1米5的三四个圆竹桶到水井背水去,或背起花篮到山上砍干柴火或找猪草,吃完午饭又出工,在往返的来回路上还两手不停地边走边捻线。下午收工回来,一放下装满柴或猪草背箩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喂猪、喂鸡、生火煮饭等一刻也不停歇,一直忙碌到晚上。景颇男性则不同,他出工往往不背背箩,收工回家什么也如此,身挂刀捎和挎包一身轻松地跟在妻子后面,回到家坐在火塘边,二郎腿一翘,边烤火边抽烟,心安理得的等待着妻子把饭煮熟摆放在他跟前。景颇妇女却毫无怨言,恪守妇道,她们早已习惯和接受了这种传统的生活。景颇女性是如此伟大,我特别想说:她们的心灵比她们自己亲手织出来的织锦图案还要美丽。这也许是愈在残酷的生活环境下,更加绚烂执着的对生活的热爱便愈强烈吧。

过去,景颇族山寨里的女子一年四季除劳动外,余下的时间几乎都用在捻线织布上。全家男女老幼用的织锦都出自她们的巧手。每个有了孩子的妇女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好将来的织锦,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时女孩没有线织筒裙穿、男孩没有织锦包背是母亲的一大耻辱。织锦织得多而好,表明这个女人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女人也以纺织漂亮的织锦而引以为自豪。

景颇族麻、棉花在春天种植,秋天收获。从种麻、棉花到割麻、剔麻、摘棉花、绩麻、纺棉、织布做衣,一般由妇女承担。平时赶集、下山背水、出门参加社会活动、出工都带上弹好的棉花和线砣两手都不停地边走边捻线。之后把捻好的线用植物和矿物染料染色、晾干。最后牵线上架织布,一有空闲就织。

景颇族织锦始于何时,现在无法查考。然而毫无疑问,历经岁月变迁、文化积淀,景颇族织锦集实用、装饰、艺术三位于一体,是景颇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风俗习性的一面铜镜,折射出景颇民族审美、价值取向,反映出景颇妇女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个民族的织锦文化,就像河流一样,总是在默默地变化,无声无息地展示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思想性格。对于山地民族--景颇族来说,更是如此。也许在这个严酷的生存环境里,只有如此执著而奔放、热情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奔放而热情的织锦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