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正式公布西安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经过3个月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大致搞清了丹凤门遗址的形制,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经专家考证丹凤门遗址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
据文献记载,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因此规格、等级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丹凤门上高大的门楼是唐皇帝举行盛大登基、大赦、改元等大典的重要场所。丹凤门北面正对着唐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它们之间有长达600余米的御道相通。公元904年,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大明宫从此成为废墟。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火车站之北、自强东路东段北侧,考古发掘前尚存有被现代建筑所覆盖的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30米、高约2米的门址基台土丘。
2005年7月,为确保大明宫含元殿御道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顺利实施,西安市立项实施大明宫含元殿御道拆迁保护工程,完成丹凤门和御道遗址的建筑拆除和居民搬迁,丹凤门遗址及周边环境为考古调查和发掘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们便想发掘丹凤门遗址但一直未果,今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前夕的9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开始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面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掘揭示遗址面积达8000平方米,从而揭开了丹凤门作为唐宫城门址神秘的面纱。
发掘表明丹凤门为城门中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揭露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夯土结构部分组成,除西边的三个门道、隔墙、墩台和城墙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墩台、马道及城墙都仅剩最底下的夯土基础。整个墩台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保存较好的三个门道东西宽均为9.4米、残存进深23米、隔墙宽3米,城门墩台东西两侧为9米宽的城墙,城墙北侧紧贴着长54米、宽3.2米的马道。
门址中出土的遗物多为长方形砖,还有莲花瓦当、琉璃瓦、铁泡钉、白瓷片、筒瓦、板瓦、鸱尾等,其中以带字款的砖、带"官"字款的瓷碗底和琉璃瓦等最为精美。这次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丹凤门遗址的形制结果与历史文献记载的五门道相符合。丹凤门遗址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发现之最。丹凤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保护提供了准确的考古依据,而且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说,作为唐代最宏伟的宫殿正门丹凤门究竟有几个门道曾有不同的说法,有史书记载丹凤门只有三个门道,也有史书记载是五个门道,但都无法得到证实,最后通过考古发掘发证实为五个门道遗迹。可以说,丹凤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筑制度最高的门,如果将丹凤门复原东西长达60余米、南北宽20余米,非常气势雄伟。专家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和考古资料考证,唐大明宫丹凤门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规格最高的"古代第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