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的建灶历史悠久,早见于宋元时代,可见清代钦定四库《熬波图》中反映,下沙盐场就有"各团灶舍"、"起盖灶舍"之画页。相传,那时人们为求盐业丰收,在盐灶、家灶上作画。民间家中的灶头,设有灶君,专管人间善恶事,因此,人们在约束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在灶山上画"灶头花",献美于灶君老爷。倘若不画花,俚人视"白色"为"豆腐灶",会惹灶君爷生气。所以人们习惯于在灶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山水祈求"一帆风顺"(指画中必有帆船),塑"鹰、鸽",反映着俚人心想"雄鹰展翅、和平吉祥"的良好愿望。虽然灶花画,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史料记载,不被文人墨客的青睐,但是,经过历代深资泥工匠师的艺术积淀,逐渐提升为独具南汇特色的民间灶花艺术的一枝奇花,飘香着江南农村集镇的千家万户。
南汇灶花,起源有待于进一步查考,但从目前的普查资料显示,可见于晚清光绪年间。当时,南汇泥水匠很多,能画灶花的每个乡镇均有10多人。其中,大团康家店、牛桥港北首的唐阿妹(男),他的手艺成熟于民国初年,名扬浦东,新场傅树棠的高徒陆阿四和他的儿子陆根兴,在新场地区可算灶花一支笔,新场东隅又有"薛家一支花"的美传。 灶花画流传区域甚广,浦东奉(奉贤)南(南汇)川(原川沙县现为浦东新区)为灶头画尤为突出,无论是大户人家,或是一般平民家庭,砌了灶头,都喜欢请人画灶头画,以图美观、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