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复合材料兼备纤维筋材和树脂基材的综合性能,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早已发挥重要作用。有人认为:追根溯源复合材料的故乡应在中国,敦煌壁画里的泥胎、宫殿建筑里圆木表面的披麻覆漆、享誉海外的福建脱胎漆器,乃至民间建筑里用稻草掺入泥中的砖坯,现在看来都是纤维复合材料。实际在国外,纤维复合材料也历史久远,古巴比伦人用沥青裹着麻布修补船只,古埃及人用麻布和涂料层层包覆制成木乃伊,保护着千年不毁、期待复生的法老尸体,也是纤维复合材料的具体应用。
现代意义上的纤维复合材料工业源于20世纪初期开始材料革命,在1906年,酚醛树脂人工合成以后,人们就用其与石棉纤维、纸张、木棉、木屑制成复合材料,成为早期的玻璃钢。工业玻璃纤维在1893年由Ribi制成,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欧文斯科宁公司利用迅速发展的冶炼技术、合成化学和机械加工技术,耗时8年,才实现了玻璃纤维的工业生产。随后,人们发现玻璃纤维与新研制的树脂能够密切结合,一种新的纤维复合材料就此诞生,并且锋芒毕露,二次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在航空、电子等领域获得应用,美国立即用其制造飞机零件和雷达罩、海军舰艇。
二战以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迅速由军事转为民用,并且向世界各地普及,纤维复合材料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集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和应用一整套的体系。自从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推出玻璃钢雷达罩以来,首先在军工产品上得到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很快。玻璃钢最初是从美国开始的,随后传入到英国、德国、法国、前苏联和日本等国家。我国是从1958年兴起,到了60年代以后,由于玻璃钢的优异特性,许多国家都在广泛地应用和发展。
有的专家认为我国玻璃钢工业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配合试制"两弹一星"开始创建发展,经历了军工配套、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几个阶段。有的专家分析,我国玻璃钢可以划分作为其他材料的简单替代,如材料的"三代"(代棉、代木、代铁)时期;初露锋芒时期如玻璃钢冷却塔出现以后,其他同类产品全部销声匿迹。
目前我国的产品、品种仅次于美国,并继续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生产满足设计需要、异型,或很大体积的制品,同时投资不大,易于见效,制品质轻、高强,不惧酸、碱、盐分侵蚀,原料易得,这是玻璃钢工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不同于其他材料工业的突出特点。
有的学者强调指出,玻璃钢是一门涉及专业和知识很广的复杂技术。虽是手工成型,但需要从模具制作开始,具有选材、配方、结构、设计、固化、工艺、表面处理、修复维护等一整套技术,它应是一种劳动密集、知识密集、工业密集的综合技术,是集古老、传统和现代化于一体的边缘学科,是手工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相辅相成的专门技术。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证明,由于玻璃钢质轻高强、结构造型以及设计自由等特点,如果发挥这方面的长处,可以适应艺术和形象构体的需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各种艺术形象、雕塑制品等。因此,它不仅具有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程结构材料的特点,而且是一种具有"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艺术造型材料。这一领域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近年来,伴随行业的蒸蒸日上,有关书籍也大量涌现。本书这次能够再版,编者不由喜出望外。考虑到读者需要,本书内容较第一版进行了适当的增减。
一、增加了其他各类玻璃钢生产工艺,如拉挤、缠绕,袋压工艺的简介,使读者了解玻璃钢手工工艺和其他生产工艺主要区别在于常压和加压、间断或连续,从而更多掌握手工工艺的生产特点。
二、增加了一些新的手工制品介绍。
三、增加了对铺层方法的介绍。铺层是影响手工工艺、RTM工艺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其重要性随玻纤缝编毡等新型纺织制品的出现有所下降,但还应予以强调引起注意。
四、增加了制品统计和图形内容,使用规范图形符号,便于设计,进行统计,利于控制产品质量。
五、增加了制品着色、涂装和表面装饰介绍,这应是制品最后一道对外观影响甚大的生产工序。
六、增加了对碳纤维、石墨纤维性能简介。严格说来,碳纤维、石墨纤维增强材料不属于玻璃钢,但因产量较少,常和玻璃纤维混用,现在各类复合材料介绍和学术会议中都将其归入玻璃钢范畴,有人将CFRP译为碳玻璃钢,碳纤维增强塑料的手工制品也在陆续出现。
本书出版以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来访,对编者多方鼓励。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全国建材科技期刊《玻璃纤维》编辑郝忠敏、王熙艳,南京玻璃院科技处王建、林迎、冯南,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石斌,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陈博提供部分资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兼玻纤分会理事长张耀明,河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蒋林华等审阅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