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特点1
0.2 本课程的特点3
第1篇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第1章 基本力学性能6
1.1 材料组成和材性特点6
1.1.1 材料的组成和内部构造6
1.1.2 材性的基本特点8
1.1.3 受力破坏的一般机理10
1.2 抗压强度12
1.2.1 立方体抗压强度12
1.2.2 棱柱体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14
1.2.3 主要抗压性能指标值15
1.3 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18
1.3.1 试验方法18
1.3.2 全曲线方程19
1.4 抗拉强度和变形22
1.4.1 试验方法和抗拉性能指标22
1.4.2 受拉破坏过程和特征26
1.4.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29
1.5 抗剪强度和变形30
1.5.1 合理的试验方法30
1.5.2 破坏特征和抗剪强度33
1.5.3 剪切变形和剪切模量34
第2章 主要因素的影响36
2.1 荷载重复加卸作用36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目录 2.2 偏心受压39
2.2.1 试验方法40
2.2.2 主要试验结果40
2.2.3 应力-应变关系43
2.3 偏心受拉和弯曲受拉44
2.4 龄期47
2.5 收缩49
2.6 徐变52
2.6.1 基本概念52
2.6.2 主要影响因素54
2.6.3 计算公式56
第3章 多种结构混凝土59
3.1 高强混凝土59
3.1.1 应用和制备59
3.1.2 基本力学性能61
3.2 轻质混凝土65
3.2.1 分类65
3.2.2 基本力学性能67
3.3 纤维混凝土69
3.3.1 分类69
3.3.2 基本力学性能70
第4章 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74
4.1 试验设备和方法75
4.2 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78
4.2.1 二轴应力状态78
4.2.2 三轴应力状态82
4.2.3 不同材料和加载途径88
4.3 典型破坏形态及其界分90
4.4 破坏准则93
4.4.1 破坏包络面的形状和其表达93
4.4.2 破坏准则表达式97
4.4.3 多轴强度计算图101
4.5 本构关系104
4.5.1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104
4.5.2 非线(性)弹性类本构模型107
4.5.3 其他类本构模型114
第2篇 钢筋和混凝土的组合作用
第5章 钢筋的力学性能118
5.1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材118
5.2 应力\|应变关系120
5.2.1 软钢121
5.2.2 硬钢122
5.3 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123
5.4 冷加工强化性能126
5.4.1 冷拉和时效127
5.4.2 冷拔128
5.5 徐变和松弛129
第6章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132
6.1 粘结力的作用和组成132
6.1.1 作用和分类132
6.1.2 组成134
6.2 试验方法和粘结机理135
6.2.1 试验方法135
6.2.2 光圆钢筋136
6.2.3 变形钢筋138
6.3 影响因素140
6.4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144
6.4.1 特征值的计算144
6.4.2 τ-S曲线方程145
第7章 轴向受力特性147
7.1 受压构件147
7.1.1 基本方程147
7.1.2 应力和变形分析(εy<εp)149
7.1.3 应力和变形分析(εy>εp)150
7.2 受拉构件152
7.2.1 分析的基本方程152
7.2.2 各阶段的应力和变形分析153
7.2.3 最小配筋率154
7.2.4 受拉刚化效应155
7.3 一般性规律156
第8章 约束混凝土158
8.1 螺旋箍筋柱158
8.1.1 受力机理和破坏过程158
8.1.2 极限承载力160
8.2 矩形箍筋柱161
8.2.1 受力破坏过程161
8.2.2 箍筋作用机理163
8.2.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165
8.3 钢管混凝土170
8.3.1 受力特点和机理170
8.3.2 极限强度计算172
8.4 局部受压174
8.4.1 受力特点和机理174
8.4.2 强度值计算178
第9章 变形差的力学反应181
9.1 混凝土收缩181
9.2 温度变形差185
9.3 混凝土徐变188
第3篇 基本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
第10章 压弯承载力192
10.1 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192
10.1.1 单筋矩形梁192
10.1.2 适筋、少筋和超筋梁194
10.1.3 偏心受压(拉)柱196
10.2 长柱的附加弯矩199
10.3 截面分析的一般方法202
10.4 极限承载力205
10.4.1 计算公式205
10.4.2 双向压弯构件210
10.5 多种材料和构造的构件212
第11章 受拉裂缝217
11.1 裂缝的成因及控制217
11.2 构件的开裂内力219
11.3 裂缝机理分析221
11.3.1 粘结-滑移法221
11.3.2 无滑移法223
11.3.3 综合分析226
11.4 裂缝宽度的计算228
第12章 弯曲刚度和变形233
12.1 构件的变形及其控制233
12.1.1 变形对结构的影响233
12.1.2 截面刚度和构件变形234
12.2 截面刚度计算236
12.2.1 有效惯性矩法236
12.2.2 刚度解析法238
12.2.3 受拉刚化效应修正法240
12.3 变形计算242
12.3.1 一般计算方法242
12.3.2 实用计算方法243
第13章 弯剪承载力246
13.1 无腹筋梁的破坏形态和承载力246
13.1.1 典型(剪压)破坏形态246
13.1.2 斜压和斜拉破坏形态249
13.1.3 弯剪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251
13.2 腹筋的作用和抗剪的成分253
13.2.1 腹筋的作用253
13.2.2 弯剪承载力的组成255
13.3 极限弯剪承载力的计算256
13.3.1 关于有限元方法256
13.3.2 经验回归式256
13.3.3 简化力学模型259
13.4 多种受力状态和构造的构件261
第14章 抗扭承载力270
14.1 受扭构件的弹性解和塑性解270
14.2 纯扭构件的承载力273
14.2.1 无腹筋构件273
14.2.2 有腹筋构件274
14.2.3 配筋(箍)量的影响275
14.3 复合受扭构件277
14.3.1 压(拉)-扭构件277
14.3.2 剪-扭构件277
14.3.3 弯-扭构件278
14.3.4 弯-剪-扭构件280
14.4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280
14.4.1 经验计算式281
14.4.2 桁架模型282
14.4.3 斜扭面极限平衡284
第15章 分阶段制作和承载的构件286
15.1 截面的材料和受力特点286
15.2 预制-浇整叠合梁288
15.2.1 分阶段荷载试验288
15.2.2 叠合后截面的受力特点292
15.2.3 设计计算方法295
15.3 抗弯加固的梁298
15.3.1 应力状态分析298
15.3.2 设计计算方法300
15.4 加固柱301
15.4.1 试验研究301
15.4.2 分析和计算方法304
第4篇 构件的特殊受力性能
第16章 抗震性能310
16.1 结构抗(地)震性能的特点310
16.2 单调荷载下的延性311
16.2.1 延性的概念和表达311
16.2.2 计算方法313
16.2.3 塑性区转角315
16.3 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特性317
16.3.1 滞回曲线的一般特点317
16.3.2 多种受力状态的滞回曲线320
16.3.3 恢复力模型326
第17章 疲劳性能328
17.1 混凝土的疲劳性能328
17.1.1 试验结果和表达方法328
17.1.2 影响因素和计算式331
17.2 钢筋的疲劳性能332
17.3 钢筋和混凝土粘结的疲劳性能335
17.4 构件的疲劳性能及其验算337
17.4.1 受弯疲劳337
17.4.2 受(弯)剪疲劳340
第18章 抗爆性能342
18.1 结构抗爆炸的特点342
18.2 快速加载的材料性能345
18.2.1 试验设备和方法345
18.2.2 钢筋346
18.2.3 混凝土347
18.3 构件性能350
18.3.1 受弯构件350
18.3.2 受压构件353
第19章 抗高温性能354
19.1 结构抗高温的特点354
19.2 截面温度场356
19.2.1 温度-时间曲线356
19.2.2 材料的热工性能357
19.2.3 热传导方程和温度场的确定359
19.3 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361
19.3.1 钢材的性能361
19.3.2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364
19.4 混凝土的耦合本构关系370
19.4.1 抗压强度的上、下限370
19.4.2 应力下的温度变形和瞬态热应变371
19.4.3 短期高温徐变373
19.4.4 耦合本构关系374
19.5 构件的高温性能和抗高温验算374
19.5.1 压弯构件374
19.5.2 超静定结构378
19.5.3 结构的高温分析和近似计算379
第20章 耐久性383
20.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特点383
20.1.1 工程中的问题383
20.1.2 耐久性失效的特点384
20.1.3 混凝土的孔结构385
20.2 若干耐久性问题387
20.2.1 渗透387
20.2.2 冻融388
20.2.3 碱-骨料反应389
20.2.4 碳化390
20.2.5 化学腐蚀391
20.2.6 钢筋锈蚀392
20.3 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和评估395
20.3.1 耐久性设计395
20.3.2 已有结构的耐久性检测和评估396
符号表398
思考与练习406
参考文献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