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石被(《连江县志》),纸菜(《广东新语》),海莴苣(《中国植物图鉴》),海白菜(《中药志》)。
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
形态特征:
石莼,又名:菜石莼。
藻体黄绿色,长10~30厘米,可达40厘米。体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或呈广宽的叶片状。体厚在45微米上下。生长在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石莼科)Ulva pertusa
地方名:海波菜、海条、猪母菜。
形态特征:藻体有卵形、椭圆形、圆形和技针 形、叶片上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孔,这些孔可使叶片分裂成不规则裂片。叶边缘略有皱褶或呈波状。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但无柄。株高10~40厘米。颜色碧绿,干后浓绿色。
产地、产季: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省沿海均有分布,长江口以南沿海虽也有生长,但逐渐稀少。孔石莼全年均有,繁殖生长期主要在冬春季,春末夏初是采收盛期。
经济价值:孔石莼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据北戴河产的孔石莼干品分析,含氯2. 10%、钾5.21%、氯化钾 8.20%、碘0.013%、灰分8.12%、可溶性盐21.12%和多种维生素、麦角固醇,此外还含有醋酸、丙酸、丁酸、戌酸、十四酸、十六酸和亚麻酸、香芹酮、糠醛、苯甲醛、柠檬酸、首香醛、香草醛、桂皮醛、异香草醛、柠檬烯、洋棕木醚、对聚伞檬花素、枝叶素、丁子香酚、芳香醇、维生素B12。所以孔石莼、石莼是药用海藻,在福建、广东各地的中药店内称昆布。其性味咸寒,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水降压,可治中暑、水肿、小便不利、颈部淋巴结肿,单纯性甲状性肿、疮病和高血压,亦可作菜吃。
藻体暗绿色,一般高10-12cm,也可达60cm。不规则二叉分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膜质,厚70-80μm。
分布: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江苏等地沿海,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②《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应用参考:
1.喉炎、颈淋巴结肿:石莼、铁钉菜、大青叶各15克,水煎服,1日2次。
2.疮疔、瘿瘤:石莼、铜藻各30克,水煎服。
采集:冬、春二季采收。
性味:味甘,平,无毒。
做药材时为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产地:广东、福建等地。
石莼干品每百克含水分11.5 克,蛋白质3.6 克,粗纤维6.69 克,还含有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麦角固醇等成分。
石莼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解毒等功效。用于喉炎、颈淋巴结肿、水肿、瘿瘤等病症。《本草纲目拾遗》载"下水,利小便。"孕妇及脾胃虚寒和有湿滞者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