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批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政令执行不能再闹笑
政令执行不能再“闹笑话”
中央通过的政策,最后还要处长来“把关”——某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的现象,近日受到李克强总理严厉批评。他气愤地说:“这不是闹笑话吗?”
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并非新鲜事。李克强对政令不畅的痛斥,也非第一次。去年6月,他甚至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拍了桌子”,当时的舆论场上反响强烈。近一年过去了,总理依然在为类似的问题而生气,也是在说明,行政系统中政策执行层面的“肠梗阻”与“堰塞湖”现象,确实已属沉疴。
显然,只要政令执行备受困扰,政策绩效就可能大打折扣,经济转型的速度与质量、民生福祉及政令权威皆因此受损。无论如何,处长们花一年多的时间来“把关”中央的既定政策,这样的现象不能继续下去。
政令不畅,原因多种。官场既有的一些繁文缛节,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有些政策执行影响到了既得利益,某些人于是选择性执行、拖延执行;庸政与懒政流行,某些地方官员不愿作为,导致有政策无执行,如此等等。另外,体制机制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障碍。
归结而言,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自我革命”不到位,二是政策落实不尽力。前者涉及改革的深入问题,后者则依靠治理懒政庸政。事实上,这两大问题,也在深层次里触及到了当下行政系统的关键症结。
当下的行政部门,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不只关乎经济发展,也跟政治文化的改良、社会建设的进步以及法治的清明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政府强力推动简政放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政府审批权限的削减,就是其中的例子。不过,与社会大众的期许相比,改革依然并不尽如人意。
“自我革命”当然是难的。审批权在手的人,哪里舍得轻易放弃审批权力呢?在权力即意味着利益的特定环境里,改革容易受阻,再正常不过。一些部委或地方官员之所以选择性执行中央政令,也正是因为这些政策影响到了自身利益。对于一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有动力躲避“自我革命”。
简政放权必须继续坚持下去,这是确定的目标。扭转中央政策效应逐级衰减的趋势,亦为当务之急。避免中央政令被人为“截留”,需要勇气与智慧。一个大国总理老揪心于政令不畅,这其中展现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同样,当下某些官员的懒政与庸政,也是刺眼的景象。在从严治吏、严厉反腐的背景下,一些官员选择观望,抑或自我平庸化。为官不作为,必然导致政令执行不力,也导致政府本应供应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不到位,民生福祉受到影响。腐败者的危害人们容易看清,懒政怠政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视。
当下某些为官者的懒政与庸政,或有不适应“新常态”之因,但更多人是故意为之——不去贪腐,但也不努力干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大有市场。中国的转型之路仍在半途当中,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努力。官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的懈怠,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讲,对于不作为的官员,确须严厉问责才行,并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引导官员认真履职。
中央政策由处长花上一年时间来“把关”,这样的“笑话”该彻底消失才行。今天现实存在的政令不畅问题,该得到更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