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多年间,高山之国尼泊尔以其大胆而稳健的步伐推进着其政治和经济的改革进程,令周边大国乃至世界舆论为之牵动一时。然而,在人们满怀希望地憧憬这个落后国度能够实现“战略赶超”的时候,一场巨震打乱了这一切。对年轻的当权者来说,灾后营救和重建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而碎片化的各个政治阵营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之后,扛过地震给政治经济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了关乎震后尼泊尔未来的头等大事。
罕见巨震留下遍地废墟
25日中午,尼泊尔遭遇81年来最强烈地震。截至目前,尼泊尔官方已确认超过2000人在地震中遇难,约5000人受伤。首都加德满都距震中廓尔喀仅75公里,如今已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一天后,尼泊尔再次发生强烈余震,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7.1级。
参照先例,地震除了对当地经济产出产生重大损失之外,很快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具体包括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贫困率加剧。伴随着耗资巨大的灾后重建的展开,当地政府的财政平衡将被打破。
尼泊尔本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八成人口以农业为主,地震将连累尼泊尔在经济上取得突破的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此前发布的《南亚经济聚焦》报告,受内部政治动荡、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尼泊尔未来数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4.5%-5%区间,这远低于南亚的整体水平。世行预计,南亚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15年的7%稳步上升至2017年的7.6%,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由于外国人在近年纷纷涌入这个交通极其落后的国家,物价高企成为困扰尼泊尔经济的痼疾之一,不过,在当局努力之下,这一困局已有了很大缓解。2012-2014年,尼泊尔各月度通胀率经常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从2014年底至今,通胀率已经降至7%以下。
大笔承诺外资或放弃进入
地震带来的不只是一片废墟,还可能加剧对这个高山之国充满商业憧憬的外资企业的疑虑。
据《加德满都邮报》报道,在本财年(2014年7月-2015年7月)的前6个月,外商在尼泊尔承诺投资额激增172%,能源领域的增长尤为迅速,增幅达228.3%,达到337.5亿尼泊尔卢比(约合20.6亿美元),占所有外商承诺投资额的85%。
巨震之后,面对遍地疮痍的基础设施和被破坏的经济环境,外商会否将投资承诺转变为实际投资成为一大疑问。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年营商环境报告》,尼泊尔2015年营商环境排名全球108位,比2014年上升一位。其中,“办理施工许可证”一项从126位上升35位至91位,显示出尼泊尔当局为改善行政效率所做出的巨大成就。
2014年初,尼泊尔在白热瓦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该特区为吸引外资入驻免除了五年的企业所得税。
然而,在衡量营商环境的几乎所有其他指标上,尼泊尔的排名均有所下滑。比如“开办企业”一项,尼泊尔下滑7位至104位;在“办理破产”一项,尼泊尔下滑4位至82位,显示出经济改革在各领域进展不一。此外,在“获得电力”一项,尼泊尔下滑7位至85位,显示出基础设施落后的痼疾相对于其他国家更为恶化。
经济改革未来命运坎坷
在巨量经济损失、空前救援和重建任务面前,尼泊尔执政党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尤其是如果对该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外商企业停止进入之后,尼泊尔的经济改革可能受挫。
2008年,尼泊尔立法机构——制宪会议宣布废除君主制,世界上最年轻的共和国由此成立。但由于政争不断,颁布实施新宪法的任务迟迟不能完成,导致制宪会议任期一延再延,2012年被迫解散。目前的第二届制宪会议原定在今年1月发布新宪法,但主要政党未能达成一致,导致宪法至今难产。
在此过程中,大会党与尼共(联合马列)结为政治联盟,并最终将尼共(毛主义)驱逐下台。对此,尼共(毛主义)一直不满,今年2月,该党甚至宣布将进行“军事化转型”,招募退伍老兵组建全职军队。
在宪法仍然难产、政争依然僵持的背景下,一场80余年来最强地震的出现取代成为最核心的政治议程。对于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来说,这场巨震将是对各党派能够和衷共济、共赴国难的一场大考。而在震后的尼泊尔,经济改革能否超越党派纷争成为政治议程的中心、扛住地震的冲击和外资撤离的不利影响,仍然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