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另一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对各种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选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的树种。
②良种壮苗。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
,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
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
避免种类过分单一。
③细致整地。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
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④精心种植。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适宜的造林季节都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
造林和分殖造林。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飞机播种造林。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采用较多。
⑤合理密度。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
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
⑥抚育保护。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包
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蘖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林业行
动计划》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三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
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
量相结合,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
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
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
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森林碳汇
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22项主要行动:其中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
林,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扩
大封山育林面积,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
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开
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包括
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
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
保护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