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朱小地:平常态对应的是设计师自己内心的价值

2015/05/261130 作者:佚名
导读:我觉得设计师都应该有平常态,这个平常态对应的是我自己内心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一个开放的时代。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 

我觉得设计师都应该有平常态,这个平常态对应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这个变化大家都能感受到,大众欣赏的角度和广泛传播的途径,给建筑语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建筑不再是基于专业领域的学术讨论,更失去了单边的解释权。

过去我们建筑学包括其他的门类都是集中在自己的领域讨论问题,在这个领域里面按照按部就班的理论来做,你一直做一定会取得成功,无论是中年还是老年。但是现在这些已经被公众和媒体取代,每个人都可以对你的工作发出声音和意见。在当今社会,不仅仅可以用语言在你的专业领域里面得到大家的欣赏或者尊重,你要影响到全社会,要影响到公众。公众不是你我这样的一个氛围,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域外的,也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我们要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才真正的有价值。

我们怎样放弃原来的思维惯性,走到当代快速发展的全球化领域里讨论问题,首先应该表现在建筑师的自觉意识上。没有这样的概念,你的建筑不可能有价值。在这里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只有能量够不够。因为这个时代大众欣赏语境的变化,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患有贫血症的作品,而真正的作品应该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毒药?一眼看去或者眼睛放光,或者眼睛紧闭,或者让人眼前一亮,或者眼前发黑。这是我们新的语言的变化,也是我们新的玩法。

又见五台山项目

下面我想谈的是《又见五台山》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场地是一个室内表演的空间,大概有一万多平方米,距五台山风景区有一定距离。怎么把剧场和五台山的演出结合在一起,能够表达出演出的内容和空间配合?对此我做了一些研究。在项目中要形成一个跟场所互动的关系,同时解决观众从公路一直走到剧场之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个情绪的培养。所以我后来提出一个观点,在剧场前做一个徐徐展开的“经折”,就像一本金属被徐徐拉开,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曲折的空间关系。因为七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所以我们后来选择在剧场的四周以及前面做一个逐渐拉开一个七折的折墙,从剧场一直斜拉到道路,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也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每个折墙里面都是一个空间,都是一个场所,引起观众在这个地方驻足思考。

项目的整体轮廓反映出山体、水的波纹情况,其中也包括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用了不同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铝板、玻璃等等材料的组合,因此,一个简单的墙面上会呈现出不同材料的效果。选择反光的建筑材料,是希望剧场和七折的墙体能够把周围、天空、云彩、植物以及在这个空间存在的人映上去,形成一个相互映照的空间。

五台山这个项目工期很紧,现场工作难度非常大。我当时希望把门口做成一个双曲面,但当地不知道双曲面怎么做,质量完成的很粗糙。我们大院都以工程设计的质量作为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我对此不太满意。但后来慢慢地放松了,不再和质量较劲了,因为我们院提出高完成度的设计产品,但是什么是高完成度呢?为什么一定强调那个概念?我觉得我们广泛地学习全世界各方面的优秀设计成果理念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应,我们应该做成和别人的不一样。其实一个真正的当代建筑已经变成了一个创作之后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一个永恒的概念。因此在材料完成度方面,我有了一个慢慢释放、慢慢放松的状态。

后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项目做好以后就开业了。通过设计把周围环境映衬上去,让人融入到这个环境里面,产生一些对自然和人生、环境的思考,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静平和。

每一次设计都是完成自己内心凝练的过程,把自己的一个角色放到更大的范围看淡,能不能营造一个场所精神,和周围环境融入到一起,我认为这是东方建筑师或者中国建筑师在探讨艺术层面努力的方向。(节选自清华设计学术周沙龙发言)

文章来源:畅言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